经济第一大省,定了

财富   2025-01-31 12:22   北京  


粤苏之间何以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来源|国民经略

作者|凯风


日前,广东发布最新经济数据,2024年GDP总量达14.16万亿,首次突破14万亿大关,超过江苏的13.7万亿,连续36年蝉联全国第一。

过去一年,房地产市场调整、汽车等传统产业承压、外界大环境的不确定性,都给经济带来了变数。


虽然面临严峻复杂形势,但广东对江苏的领先优势仍然近5000亿元,守住第一大省之位。



广东、江苏都是经济大省,均是“勇挑大梁”的存在。但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发展模式不同,广东有诸多引领优势,江苏同样不乏独具特色之处。


广东比江苏强在哪里?江苏又比比广东强在哪里?粤苏之间何以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广东比江苏,强在哪里?


整体来看,广东服务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国内税收收入、资金总量、市场经营主体、研发经费支出、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其一,广东对于全国大盘的贡献,不止于GDP总量,更有转移支付、养老金、出生人口方面的第一。


其二,广东科技创新动能更为突出,堪称企业创新活力最为充沛的地区。


与京沪苏相比,广东没有大学教育优势,也没有科研机构优势,但研发经费、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


这背后,就在于企业创新的贡献。

目前,广东坐拥17家世界500强企业、52家中国500强企业、65家独角兽企业、870多家境内上市企业、1900多家小巨人企业、760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广东许多企业都耳熟能详,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兴、美的、格力、大疆、立讯精密等。

而江苏的龙头企业恒力、盛虹、沙钢多以传统产业为主。


其三,广东隐性债务在全国第一个清零。


(编者注:据新华社,2022年,广东已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隐性债务清零。在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看来,广东隐性债务实现连续3年动态清零,是全国债务风险水平最低、最安全的地区之一,而且对全国财税贡献最大,显示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其四,广东人口结构相对优秀,“二十岁的珠三角,四十岁的长三角”说的就是这一现象。


广东以占全国不到1/`11的人口总量,贡献了1/9强的出生人口。一省的出生人口,超过江浙沪“包邮区”的总和。


广东的人口出生率,位列经济大省之首,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与之对比,江苏、上海的出生率低于5‰,不断向东北地区看齐。



同时,全国最年轻的30座城市,广东一省占了1/4左右;而全国最“老”的城市,江苏却有4城入围。


人口结构的差异,让广东成了养老金转移支付的最大贡献,一省上缴的养老金超过其他所有省份总和。


江苏比广东,强在哪里?


整体来看,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国家队集群数量、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G工厂、实际利用外资等位居全国之首。

其一,江苏最大的优势当属均衡,13个地级市集体跻身全国百强市,最弱的地级市放在西部省份都是数二数三。


目前,江苏已有5个万亿城市,为数量最多的省份。

在后备军中,徐州已站上9000亿,有望于今年晋级;而扬州、盐城、泰州纷纷提出万亿时间表。



未来几年,江苏有望诞生5-8个万亿级城市,市均GDP超过万亿,在全国独此一家。

区域均衡的背后,一方面是江苏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优越,沃野千里,没有大山大川阻隔;

另一方面是背靠上海,毗邻浙江,周边历来都是富庶之地,容易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当然,区域发展均衡带来的问题,没有一个强中心城市,最强地级市苏州不是中心,省会南京也不是中心。


其二,江苏县域经济蓬勃发展,集聚了全国1/3强的千亿GDP大县,昆山、江阴更是跃升到5000亿量级。


去年,江苏无锡代管的县级江阴市GDP突破5000亿元,成为继苏州代管的县级昆山市之后的第二个5000亿GDP大县。



江苏的县域经济之发达不止于此。在全国60个左右千亿GDP大县中,江苏一省占了21席,而广东“挂零”。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广东的珠江模式,江苏的苏南模式,浙江的温州模式,福建的晋江模式,被共同誉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代表。


珠江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当时的广东“四小龙”纷纷撤县设区设市;

苏南模式则从乡镇企业起家,后以各类开发区为依托,以镇域经济和县域经济为特色,千亿大县多源于此。


其三,坐拥全国最多的开发区。


目前,全国共有233个国家级经开区、178家国家高新区,江苏分别以27个、18个双双稳居全国第一,而广东各自只有8个、14个。



开发区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税收优惠、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政策。

开发区越多,意味着享受特殊政策的园区就越多,而这也成了江苏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向来被认为是政策弱地,但考虑到坐拥14家国家级开发区的现实,谁也无法否认苏州的政策力度。


粤苏之间,究竟该互相学习什么?


大国不能只有一个增长极,粤苏齐头并进,才是更好的发展格局。


对于江苏来说,科技创新是亟待弥补的一环,部分地市的债务问题值得重视,而财政、养老金上的贡献有待增强。


与广东相比,江苏产业结构相对较重,钢铁、石化、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占比相对较高。

一个典型例证是,江苏3家世界500强企业,全部都是钢铁石化产业;而入围中国民企500强的企业中,有18家钢铁企业、4家化工企业、3家有色金属企业、6家建筑企业。

不过,江苏的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在蓬勃发展,造船业、大飞机产业也逐步起势,势头极其迅猛。

但不容忽视的是,江苏的电子信息产业,多以外资企业为主,作为外资第一大省,在日益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面临一定波动。

与产业相比,江苏企业创新动力有待增强。GDP一路直追,但江苏全省专利权量只有广东的6成,头部民营科技企业付之阙如,缺少诸如腾讯、华为这样的龙头科技企业。

而在财政转移支付、养老金转移支付方面,广东的担子太重,自身粤东西北也嗷嗷待哺,其他经济大省理应挑起大梁。


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股

对于广东来说,做大做强粤东西北,既是均衡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GDP再次跃升的关键。


粤东西北国土面积占全省近7成,人口占比近4成,但只贡献了不到20%左右的GDP总量。

不容否认的是,粤东西北多为山地丘陵,土地资源有限,部分地区生态相对脆弱,部分地区被定位为“生态屏障”,不利于大规模开发。


同时,广东处于我国大陆南端,多在交通路网的边缘,无法从连通全国的高铁路网中直接受益,更多要靠自身的自力更生。

问题在于,广东承担了大量的转移支付重任,能投入到粤东西北的自然有限。


转移支付模式恐怕一时无法改变,广东当前正在推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带动粤东西北强县强镇崛起。


同时,广东布局建设“飞地经济”,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产业飞地,同时支持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反向飞地”,通过财政、产业双转移带动区域发展。


本文不代表《财经》观点,转载已获授权。

今日话题

你认为哪个省份是最大潜力股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责编 | 蒋诗舟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喜欢

财经
源于《财经》,广于财经。严谨论述与辛辣点评同台,图文与影音共享。有料也有趣,有态度也有温度,有品质也有性格。《财经》新媒体,您掌控的财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