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巨变!市委书记常书铭强调“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创业
2024-12-23 22:47
山西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工程、推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坐拥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农高区,是省城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地、山西中部城市群“特”“优”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粮食、蔬菜单产和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连续多年全省第一的晋中,将“千万工程”生动实践。今年4月21日至22日,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率部分县(区)委书记、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浙江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并出席晋中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以“等不起的使命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的态度要求,切实带领晋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希望晋中尽快走出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路径。自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晋中市一张蓝图绘到底,编制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构建“一片一带一圈”乡村振兴总体框架,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具有晋中特色的乡村蝶变之路。沿108国道南下,经榆次、太谷、祁县到榆社、左权、和顺等地,都成为晋中实践“千万工程”的一张张名片。常书铭曾表示,“千万工程”首先是绿色工程,良好生态就是宝贵财富。晋中从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清乱除脏、栽树修路、平田整地,点面结合、串珠成线,彰显田园风光、乡土气息,让全域乡村干净、整洁、安全,让农文旅融合,生态成业态,颜值换价值。漫步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穿村而过的道路平整宽阔;步入农家院落,院内整洁有序,窗明几净……一幅和美乡村图景尽收眼底。 “以前村里哪里有我们健身、跳舞的地方?”“以前村里没有路灯,晚一点回家还得拿个手电筒。”……在新建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小广场上,村民们纷纷感叹。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近年来,黑水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庭院美化、厕所改造、自来水入户、强弱电入地等,并建设了两个污水处理站。全面拆除违建,新增11处小景点,绿化面积新增3.5万平方米,街巷硬化2.4万平方米。村庄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像黑水村这样美丽的乡村在晋中市不是个例,从“一村美”到“村村美”,晋中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切入点,通过清乱除脏、栽树修路、平田整地等措施,点面结合、串珠成线,打造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为扎实推进全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晋中市坚持统筹推进户厕、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41%;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乡镇和村覆盖率分别达100%、99.6%;沿汾河所有城镇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全处理,其余村因地制宜建成生活污水暂存池、实现全转运。同时,晋中还制定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百乡千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构建了“市级统筹、专班指挥、县区落实、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让乡村“一处美”转变为“处处美”,从“一时美”转变为“时时美”,为乡村全面振兴聚力赋能。 今年以来,晋中市连开6次现场会,专门拿出4000万元对寿阳、介休、太谷、榆次、左权、昔阳、和顺、灵石8个县(区、市)进行奖补,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拼干劲、拼作风、拼成效的浓厚氛围。“千万工程”重中之重是激活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常书铭曾在赴浙考察期间指出,做强产业上突破。对标浙江贯彻“两山”理念之力,发展农文旅共富项目,促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持续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条,带富一方百姓。自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晋中市依托农村农业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为广袤乡村注入澎湃动能。 12月15日,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层层叠叠的古窑洞、古朴厚重的老戏台、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将陶渊明笔下超然的世外桃源景象照进现实。 后沟村是一个传统村落,保存着相对完整的黄土高原自然地貌,还拥有大量古建筑及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在守住古村传统文脉的同时,该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后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利军介绍,全村193户村民通过景区分红、场地租赁、旅游服务等,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节节攀高。“我把以前住的土窑洞改造成了农家乐,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现在吃水不用挑,做饭不烧火,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穿戴都跟以前不一样啦!”村民张利宝说起村子的变化一脸幸福。 “‘千万工程’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广大乡村焕发‘万千气象’,后沟村就是一个生动写照。”晋中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段燕瑞介绍,全市聚焦发展乡村产业,因地制宜,着力优化“一区示范、两翼齐飞、三化并用”布局,打好晋中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做强农业特色专业镇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市场营销品牌化,城郊辐射型、农旅融合型、企业带动型、劳务品牌型、生态康养型等特色优势产业势如破竹,迅速发展壮大。 在晋中市,各个区县也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太谷区通过串联“农旅十八景”,假期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介休市统筹22个传统村落打造“田园+生态+文化+休闲+康养”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左权县打造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辐射60多个村共同发展;和顺县以“土特产”为引擎,和顺原醋、平菇、鸡蛋等10个国字号品牌齐发力;平遥县则充分发挥平遥古城的引流作用,串联起112个古村落、80座古堡、3000座古院,让游客游在古城、住在古村。 田园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在广袤的晋中大地上,一个个“美丽环境+”的村庄,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正打通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转化通道,全方位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宜居宜业,共同富裕。常书铭曾讲到:晋中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先手棋,坚持“两把扫帚扫到底”,一把扫环境垃圾,另一把扫思想灰尘,转观念、变思想。“开饭啦!爷爷奶奶们快来吃饭吧……”每天中午12时许,随着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老人们就都拥进了居家养老服务驿站里,品尝可口的营养午餐。 赵王村党支部书记刘凯告诉记者,为了解决留守老人吃饭不准时、不营养的问题,村里建成了居家养老驿站,让60岁以上的村民们在这里集中就餐。这是榆社县探索开展“1+N+7”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即1家国有养老服务公司衔接N处农村养老服务驿站,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行、助乐、助急等“七助”服务,运行全县129个居家养老服务驿站,为老人们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这其中,乡村善治至关重要。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的“同心圆”,群众是主力军,全民参与是关键。 在昔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研发推出“文明昔阳”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上设置了“美德银行”,让村民们充分参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并对参与治理的村民实行购物优惠和享受积分兑换。“现在村里的氛围特别好,大家都你追我赶地积累积分,得到真正实惠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说起“美德银行”,昔阳县界都乡西固壁村村民梁均娥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在祁县城赵镇修善村“百善照壁”下,楷书、隶书等100种字体的“善”字砖雕让人心底升起暖意。修善村充分依托文化底蕴,建设三贤善馆、“二十四孝”文化墙,同时开展“最美庭院”“最美修善人”“道德模范”等评比活动,以善雅文化涵养良好乡村风尚。 在和顺县白仁村,这里建有德孝文化院,院里孝道公约、德孝典范、最美乡贤、优秀人才等全部“上墙”,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村民。村里还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常态化每月开展一次活动,用德孝文化和新文明风尚润泽民心。 以一村观一城,以一域治促天下安。“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转变,在于环境改善,更在于人心所向,是一个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发展过程。”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表示,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继续全市域推动乡村建设、全链条发展乡村产业、全身心提升乡村治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世界晋商网
博闻、锐器、新知-全球晋商财经传播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