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浙江/首届桐江渔文化论坛在桐江渔村举行

旅行   2024-11-11 16:01   浙江  

10月30日上午,首届桐江渔文化论坛在桐江渔村举行。此次渔文化论坛是继7月29日“三江两岸”桐庐江鲜大会之后的又一次“桐江渔(鱼)”文化主题活动。



桐庐县餐饮协会副会长白延芳代表主办方致辞,并分享她创建“桐江渔村”渔文化主题餐饮的故事。中书协会员叶里青、李生祥,以及书画家南沙、晓颖、环溪之等在论坛现场举行渔文化主國笔会,把论坛烘托得元气满满。来自杭州和桐庐本地的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论坛,在会上发表了论文或讲话,助力桐庐“渔文旅”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江鲜大会”是“桐庐味道•有味有道”,那么桐江渔文化论坛则是“桐庐味道•品味论道”。桐庐富春江上接新安江,清清悠悠从黄山而来;下连钱塘江,浩浩淼淼奔东海而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盛产无与伦比的品质江鲜。桐庐富春江渔业资源丰富,上世纪70年代,能观察到202种鱼类。由于水环境变化,鲥鱼、白鲟鱼、伍氏白鱼等20多种土著鱼种没有了踪影。本世纪初仍然有127种鱼类,刀鱼、鲻鱼等洄水鱼还有一定产量。富春江的桐庐段称为“桐江”,早先有“九姓渔民”活跃在江上,形成了桐庐渔俗文化,如开渔祭、富春江渔歌、吃鲥鱼的习俗、渔船宴、桐江鱼宴、鱼的传说等等。


本次论坛成果丰硕。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桐江•渔文化”主题的两个元素,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县政协文史馆馆长杨建丽在她的论文《“桐江”名之源考》中,从“文献说”“诗词说”“坊间说”三个方面,详尽严谨考证了“桐江”名称的来历和文化内涵。“最喜泉甘土更沃,况复鱼鲜米胜珠。”(明•姚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县文史馆馆员董利荣向论坛提交的论文《桐庐诗词中的风味美食》,以古诗词为论据,以“鱼米之乡”来定义桐庐,为论坛提供了一个唯美的文本和“桐庐味道”的诗词解读。本地文史专家李龙则从传统文化中的“渔”、生活美学中的“鱼”以及当地习俗中的“鱼文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美食达人刘月萍在她的论文中提出,江鲜美食是“桐庐味道”的瑰宝,从桐庐渔和鱼的历史典故、传说娓娓道来。

她提出,桐江鱼鲜应该打造自己的品牌,“游”入全国的商海市场。美食文化委员会委员童志萍则以以严子陵钓台景区七年导游的经历,以“桐江渔翁”的身份视角,从吃鲥鱼说起,介绍了吃鱼的数,如餐厅服务员上鱼,应该“左头右尾,鱼不是脊”,以示对客人的尊重,等等。杭州市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周保尔认为,财神爷范蠡的《养鱼经》是在桐庐分水写成的,这一推断对于文化元素的挖掘、利用和创新,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宋•范仲淹),由桐江渔村和县餐饮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桐庐县餐饮行业协会首席文化顾问董利荣作点评和论坛小结。论坛的举办对于弘扬桐江渔文化、促进渔业发展、提升“桐庐味道”品牌有一定作用。


桐江渔村


◎白水


先生,从画里来


我点一盏灯,在桐江南


浪迹还在眼角


那糖一样的记忆


每一个七秒,都嵌入骨髓


隐隐的痛,隐隐的甜,隐隐的梦


先生,从画里来


我烹一桌鱼宴,在桐江南


乘风踏波的人


披一身晨雾


归来,


沙洲不再冷


先生,从画里来


我造一个渔村,在桐江南



本文为广告,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桐庐百事通
品味桐庐·无需太久 就在桐庐百事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