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综合管廊、输油管线等,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生命线”。这些既是城市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影响城市安全的重大风险点。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做好城市安全治理工作,安徽省依托清华大学,发挥基础研究的先导作用,以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应用场景为示范,着力培育城市生命线产业,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由被动保障“城市安全”向主动创建“安全城市”转变。
2013年,合肥市作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首批试点城市,率先提出城市生命线发展战略,在安徽省政府支持下,主动与清华大学对接,引入并共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的定位是打造全国首批公共安全领域产学研用基地。
2021年,合肥市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三期建设,实现主城区、中高风险区域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全覆盖。合肥市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做法,被应急管理部总结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同年7月,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构建以燃气、桥梁、供水为重点,覆盖16个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的城市安全工程主框架。到2025年,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形成城市安全发展的“安徽样板”。
目前,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重点领域全覆盖,建立起“1+16”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运行体系,即1个省级监管平台、16个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网,形成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领域先发优势,城市生命线工程在全国几百个城市得到推广运用。
从“合肥模式”到“安徽样板”的发展之路,是政府回应安全需求、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之路,是高校以研究建设为基础、聚焦应用场景实现产业化之路,是战略引领、局部试点、提升推广、由点及面的发展之路。
从“合肥模式”到“安徽样板”的发展过程,就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生动体现,突出特点就是坚持人民至上、政府引导、创新引领、久久为功。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解决人民的安全需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更包括人民在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新要求,安全成为必需品。安徽省在聚力发展经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同时,把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作为重要抓手,把风险监测与应急治理作为重要着力点,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坚持政府引导,就是助力解决产业发展初期产品不确定、市场不确定、产业不确定的问题。安徽省充分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多措并举引导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发展。如在研究院驻地附近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为突破口和切入点,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城安基金”;组建100亿的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等。
坚持创新引领,就是用科技创新保障高水平安全的供给。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及推广过程中,政府、高校在安全产业创新引领方面想到一起,做到一处∶建设大实验平台、大科学装备,安徽现已建成世界耦合灾种最多、亚洲最大的公共安全科技基础设施——巨灾科学中心;以智慧防控为导向,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中枢”。合肥市成立国内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内核,构建城市生命线科技治安“路径”;以市场运作为抓手,夯实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支撑”。
久久为功,就是坚持长期思维、做难而正确的事。建设城市生命线监测工程,没有先例,但实现高水平安全保障,就必须啃下这个硬骨头。在长达10年的发展过程中,安徽先后遇到来自技术、管理、推广运用等方面的诸多难题,但在困难面前,政府、高校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最终实现了从理论到产品到市场的升级。难能可贵的是,研究院在实现产业化的同时,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各类高端人才60人,累计培养城市安全领域研究生、博士生300多名,为城市安全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提升维护高水平安全的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安徽作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首创地,将继续深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广,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安全发展贡献“安徽力量”。
稿源:《安徽日报》9月10日05版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高瑜
责编:胡琦梦
审核:付明 范观兵 梁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