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霍营 | 实践分类新模式 引领绿色新风尚

民生   2024-11-22 19:02   北京  



垃圾分类既是关乎民生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社会发展的“文明大事”。随着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已成为衡量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霍营街道和谐家园社区从“党建赋能强融合”“凝心聚力促发展”“软硬兼施显成效”三大方面入手,协同发力,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见效,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真正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生活中的新风尚。



一、社区概况


和谐家园社区分设一区和二区,共有41栋楼、2664户家庭、共计8523名居民,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



二、经验分享


党建赋能 激活小区“邻聚力”

和谐家园社区党委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134人。在垃圾分类这一重要社区治理课题中,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总支、业委会、物管会、物业“四方联动”治理机制,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社区定期召开基层赋能座谈会,由社区书记、物业经理牵头组织,带动桶站值守队伍和居民代表参与,共同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优化注入活力,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为提升治理成效,社区引入基层赋能机制,邀请外区资深讲师定期来访,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培训,通过理论讲解、成功案例剖析和实践指导,不仅提高了桶站值守人员的服务能力,还让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同时,社区结合居民结构特点、守桶人员实际能力和桶站布局,通过精准施策和协作共治,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创新垃圾分类治理之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宣传引导向长效治理稳步迈进。



志愿服务 助力分类“进万家”

在和谐家园社区,一支由在职党员、青少年和社区居民共同组成的“守望和谐”志愿服务队成为推动垃圾分类的重要力量。他们以红马甲为标志,以志愿服务为纽带,积极投身社区环保事业。在职党员率先垂范,通过指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为社区树立了榜样;青少年志愿者则在“大手拉小手”垃圾分类活动中与社区儿童携手同行,让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同时,志愿服务队还开展垃圾分类科普宣传,以耐心细致的讲解提升居民的分类意识和环保认知。这抹亮丽的红色,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增添了温度与力量。


花式宣传 趣味活动“涨知识”

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多方联动和宣传引导。为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社区以“家校社”协同共建为核心,创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主题活动,构建起覆盖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垃圾分类体系。通过“垃圾分类进校园”主题活动,邀请垃圾分类赋能讲师走进课堂,以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将枯燥的分类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体验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环保理念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与此同时,社区还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商户、进企业”系列宣传活动,广泛覆盖辖区内的不同人群,实现精准宣传与全面覆盖。活动通过多家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更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主动参与度,为构建文明、绿色的社区环境注入了持久动力。



软硬兼施 人居环境“焕新颜”

社区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同步发力,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软件层面,社区建立了完善的巡查机制,社会工作者每天早晨七点准时开展巡查,重点检查值守人员的出勤情况以及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并在现场进行指导和整改,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工作高效推进。针对夏季蚊蝇繁殖高峰期,社区高度重视垃圾桶站的清洁管理,定期开展蚊蝇消杀工作,有效杀灭病媒生物,确保投放环境的干净整洁,从源头提升居民投放垃圾的意愿和积极性。在硬件层面,社区对老旧桶站设施进行了更换和改造,优化了桶站布局和使用功能,为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垃圾分类投放体验。通过软硬结合的治理模式,社区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居民的环保意识与参与热情显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三、成效与展望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社区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往往停留在短期成果上,难以建立起长效机制。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转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提升桶站整洁度以及加强对值守人员的专业培训,才能有效推动垃圾分类从“被动”走向“自觉”。社区积极践行“四方联动”机制,将垃圾分类有机融入日常学习和实践,既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也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进一步助力绿色社区建设。



今后

和谐家园社区

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实践

不断优化流程

提升居民参与度

积极参与

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和相关项目

以实际行动助力

城乡环境更宜居

公共卫生更健全

健康水平更提升

共同迈向绿色生活




来源:霍营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



新霍营
咱霍营人自己的掌上平台。为您提供最有价值的地区新闻信息,播报霍营的大事小情,民生政策、重点工作、社区活动、典型人物等,贴近百姓,倾听民意,服务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