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伦敦皇家节庆舞台上,郑京和拉响了巴赫《小无》第二号组曲最著名的末乐章“恰空”。英国《泰晤士周报》认为她的演出“音色灿烂华丽,音质晶莹透亮...热情、激昂、悦耳动听又有心灵上的美感,这些特点似乎没有随着时间流逝...是非常优秀的诠释。”
然而,即使在已公开演录的部分表现得非常出色,郑京和也始终没有要完整演奏整套巴赫《小无》的迹象。终于,在十多年后的2016年,翘首以盼的乐迷才等到了由郑京和演录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和奏鸣曲》全集录音。
这不仅是郑京和的第一套《小无》全集录音,也是她十五年来的首套录音室录音。她对深爱的小提琴艺术始终怀揣着敬意,若无十足准备和把握,绝不轻易录音,状态不佳时,也绝不露面演出。2005年,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郑京和手指受伤,她当即隐退,舞台空窗五年,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气馁,反而“收获得比失去的还要多”。
养伤的同时,郑京和持续以模拟拉琴的方法锻练手指,让双手的灵活度不至于在这期间退化。隐退后将重心置于教育事业的她,也在与年轻一代的交流中,得到了更多的灵感与思考。当然,对以往从未完整演奏过的巴赫《小无》,郑京和也一直潜心钻研,“我在脑子里反复思考过所有的乐句...还有各种运弓、指法等等的可能性。”
2010年,郑京和重回舞台,但她并没有立即录音,而是又经过了五年的沉淀,才录制了这套完整的《小无》。与二十多岁时的意气风发相比,已过花甲之年的郑京和,琴技上的精准与犀利不变,但动态略小,“语气”更柔和,风格更内敛,但也更本真自然。
遇上快版的舞曲,郑京和那种神采飞扬的情绪还在,还是那个26岁的年轻女孩,但是回到慢板乐章,那种质朴而美好的情绪刻画,展现了年龄对音乐家的淬炼。
乐迷评价
不乏一些认为大师在伤好复出后“气势不如当年”的声音,就连郑京和自己都说,在如此年纪还要一次性拉完六首高难度《小无》,几乎没人这么做。但她在这套录音中所展现的纯粹音乐良知、那种将多年的艺术感受通过手中乐器全数表达的真诚,是鲜少有人能做到的。
这无关乎技术,而是纯粹传递音乐的内在美感。有人曾引用康德的一句哲学名言,将巴赫《小无》形容为“我们头顶的星空”,笔者认为,郑京和的这一版录音,确实诠释出了星空般的广袤与深邃。
【原装进口】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2CD
郑京和 演奏
扫码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