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4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是我们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一年来,河南黄河干部职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安澜黄河、生态黄河、美丽黄河、富民黄河、文化黄河”建设,书写了河南黄河保护治理的生动实践。
辞旧迎新之际,河南黄河公众号联合有关媒体推出“豫见幸福黄河”系列专题报道,全面展示一年来河南黄河在防汛保安、工程建设、数字孪生黄河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以共同铭记河南黄河人过去的奋斗与奉献,共同迎接河南黄河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河南黄河大部分处于“豆腐腰”河段,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核心区。
2024年,河南河务局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锚定“四不”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目标,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强“三大体系”建设,圆满完成应急抗旱供水任务,成功应对台风“格美”、多轮强降雨和高含沙洪水,取得河南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全面胜利。
深入贯彻
“两个坚持 三个转变”理念
面对世界最复杂难治河流的最险要河段,河南河务局深刻明白,必须把准把稳方向舵,坚决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治方针,才能赢得先机。
落实“防”的责任。紧紧抓住防汛责任制落实这个牛鼻子,落实沿黄市、县和重点防洪工程黄河防汛行政责任人43人,并在河南日报等媒体公示;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一线检查指导黄河防汛工作,省防指专家组带队对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进行督查,沿黄各级党政领导对辖区黄河防汛工作督导检查。同时,一份份防汛抗旱工作方案印发,防洪运行、全员岗位等防汛责任制不断完善,确保防汛责任全面落实。
强化“抗”的能力。配齐配强抢险队伍,构建起“1+N”联防联动抢险队伍体系,将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及有关单位应急抢险队伍纳入黄河抢险队伍体系,6支专业机动抢险队组建完善,3316人次的抢险队长和骨干接受培训。落实群防队伍61.21万人,培训1.83万人,确保有名有实。落实落细物资储备,创新物资落实形式,签订社会化代储协议,落实防汛石料165万方、铅丝1574吨;新增4.84万方石料采运,全面消除空白坝;实战演练固本强基,参加黄委调度演练,运用根石稳定模型动态模拟根石稳定状态,首次采用“水陆空”协同作战,直升机抛投与传统方式配合,实现立体抢险;组织开展河南黄河防御大洪水堤防堵口演练,设置无人机监测洪水演进、堤坡坍塌险情抢护等12个演练科目,全过程全链条检验防御大洪水及堤防堵口抢险的各环节,无人机无人船水上水下一体化测绘,实时生成数字流场和口门地形,模型演算生成堵口方案,实现智能抢险。
细化“救”的举措。持续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修订印发《河南黄河防汛应急预案》,优化应急响应、会商研判等决策程序;普查河道、工程和滩区状况,利用数字孪生系统演进洪水态势、淹没范围、河势流路推演,编制完成《河南黄沁河防洪预案》和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牢固树立综合减灾意识,结合职能变化,新编制《河南黄河抗旱应急预案》《河南黄河河务局地震应急预案》。全面做好迁安救护准备,开展滩区、滞洪区居民财产核查登记,编制张庄入黄闸安全度汛方案、应急预案,开展渠村分洪闸、张庄入黄闸启闭试验,及时更新补发迁安救护“明白卡”,督促滩内企业制定撤退方案,联合开展10.18万人参加的迁安救护演练,针对北金堤蓄滞洪区人员跨省转移与山东莘县签订协作机制框架协议,确保滞洪区能及时、安全、有效运用。
加快完善
“三大体系”架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河南河务局坚决扛牢防洪保安天职,加快构建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三大体系”,奋力推进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全面夯实防洪工程体系。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黄河洪水的方略,着力补齐防洪工程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稳步推进“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15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全部通水验收,13处水毁工程修复完工,81处施工项目落实度汛措施。开展防洪工程拉网式排查,整改消除隐患2309处,完成464公里河势查勘,制定不利河势应急防护措施。开展河道巡查4742人次,查处违法行为193起,汛前完成1143道坝垛根石探测,对56道坝除险加固石料2.8万方,汛期洪水间歇期对49道坝再次加固1.55万方,为迎战大洪水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
初步搭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利用新建的小花间暴雨洪水监测预警系统初步搭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通过卫星云图、雷达图获得“云中雨”数据,评估河南黄河流域暴雨雨量;“第二道防线”依托地面雨量站网,监测8次强降水“落地雨”过程,做出洪水预报;“第三道防线”利用水文站网数据和洪水预报模型,开展6次洪水演进模拟计算,为指挥决策提供支持。
加快构建完善“天空地水工”监测感知网络。在空天,融合卫星遥感数据,利用无人机、高空天眼巡河,搭载激光雷达、倾斜摄影相机等设备,实时获取河道、滩区、工程面貌等要素信息。自主研发的河道巡查预警机,在AI算法的加持下,自动识别河边线、主流线、管涌渗漏等信息,对工程巡查、河湖管理、洪涝灾害等大尺度、全局性的实时动态监测感知。
在地面,巡查人员使用自研“河务通”APP、手持激光扫描仪,结合在地面视频监控点、自动水位计、雨量站、电子围栏等设施,采集关键区域、重点部位的水情、雨情、工情、险情信息,实现“四情直报、指令直达”。
在水中,自主研发的飞潜一体智能测艇,搭载声电技术装备,弥补常规无人船入水作业难、浅滩适应条件差的不足,实现了对高含沙水位、流速、水下地形等要素测量的历史性突破。
在工程,自主研发的“智能石头”,结合探地雷达、隐患探测车、渗压计等设备,对河道工程根石坦石晃动、移位、裂缝、管涌等情况实时感知,对河道工程险情全天候监测预警。构建防洪工程安全指数动态评价预警系统,动态监测工程安全状态,提前预判工程险情。
目前,已完成10公里重点河段三维模型数据采集,马渡险工、黑岗口下延控导水下地形探测,建成视频监控点878处,布设高空巡河摄像头18处、智能石头86道坝,各级配置无人机95架、应急移动监测站22套,为风险感知、预报预警、风险研判等关键环节提供数据支撑。
持续完善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在责任落实方面,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建立省防减救委下的黄河防汛工作机制,制定了防汛关键期八项工作机制;在调度指挥方面,坚持“周会商+暴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关键期逐日会商,“1+6+26+N”防汛会商系统24小时连线。适时组织省防指成员单位会商,依法履行流域管理职责,首次对伊洛河、金堤河流域发布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指导防御工作;在决策支持方面,组织开展5期防汛知识专题讲座,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细化完善“豫黄安澜”智慧防汛管理系统,全面集成气象、雨水情、工险情、沙情和引水情况等信息于一体,实时进行洪水推演,动态掌握工程靠河情况,为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成功夺取
河南黄河水旱灾害防御新胜利
2024年,河南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复杂。4~6月,河南省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7成,9成县市出现干旱,超半数为重旱。旱洪轮转,汛期降雨偏多,黄河流域共发生19场强降雨过程,河南黄河出现2次洪水过程,花园口站最大流量3890立方米每秒。含沙量大,潼关站最大含沙量154千克每立方米,为近十年第二位,花园口站最大含沙量62千克每立方米。
2024年河南黄河防御大洪水堤防堵口抢险演练现场
面对如此复杂形势,河南河务局强化会商研判、科学指挥调度、全力防御部署,夺取水旱灾害防御新胜利。在抗旱保供方面,严格按照水利部、黄委“四个精准”要求,全力部署应急抗旱措施。精准范围把准旱情,综合分析16个引黄灌区旱情,于6月14日启动河南黄河抗旱三级应急响应。精准对象明晰需求,派出工作组到灌区进行对接调研,充分掌握用水需求,及时向黄委汇报,加大下泄流量。精准时段动态研判,根据灌区农作物时令、墒情,动态掌握用水需求,科学制定引水方案。精准措施保障引水,协调多部门现场“会诊”,通过渠道清淤、架设移动泵站、拆除堵点等措施保障引水。制定红旗闸与祥符朱闸联动引水方案,3小时内破解大功灌区供水难点。
应急抗旱期间,15座新改建引黄涵闸全部投入应用,40座引黄涵闸供水流量最大达到616立方米每秒,创历史新高,至6月26日,累计抗旱引水4.97亿立方米,解除899.06万亩耕地严重旱情,圆满完成抗旱保灌供水任务。
7-9月,河南黄河经历了台风“格美”、两轮强降雨过程和高含沙洪水,河南河务局科学应对,及时组织防汛会商68次,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累计启动3次防洪运行机制,派出2个专家组指导浮桥拆除,1个指导组指导险情抢护。加强巡查防守,1300名职工奋战一线,6支专业抢险队集结待命,2组抢险专家在岗待命,242台(套)大型抢险设备超前预置。今年汛期有效抢护一般险情447次。
强化数智技术运用,“五级四线”监测感知巡查指挥全覆盖,“豫黄安澜”四预一体化平台实时汇集防汛数据,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模拟推演。
强化涉水管理。安排专人督促检查浮桥拆除锚固,及时关闭景区,劝离游客,暂停跨河桥梁施工。利用微信、短信平台等发送汛情预警信息22万余条、防洪避险短信3.05亿余条。严格值班值守和防汛信息报送,向水利部、黄委报送重要信息、防汛信息143条。全面复盘关键期防汛工作,形成“风险、问题、责任”三个清单,绘制防汛抢险“风险、战位、力量布置”三张图,掌握防汛主动权。
黄河宁,天下平。河南河务局在2024年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以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顽强的斗志,成功夺取新胜利。未来,将奋力推进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守住水安全底线,以河南黄河岁岁安澜的实际成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来源 | 王瀚 王登
编辑 | 刘君瑜 耿文静
审核 | 李锟
202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