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口径弹药:从“钻头”到“利器”

政务   2024-11-11 17:30   北京  

在各国研发武器弹药过程中,有一种常见思路叫“威力不够,口径来凑”。但凡事总有例外,次口径弹药就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弹药。在近年一些地区军事冲突中,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成为冲突双方打击对手装甲目标的重要弹药。

什么是次口径弹药?在现代战争中,这种弹药的应用前景如何?
什么是次口径弹药?
资料图:3BM60次口径尾翼稳定穿甲弹(来源:解放军报)

所谓次口径弹药,是指弹体小于发射管内径的弹药。这种设计初听起来似乎有些违背常理,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弹体应该与身管完美匹配才能确保最佳射击效果。然而,次口径弹药并非全然如此,它是通过减小弹体的直径尤其是弹芯的直径,来达到提速增效的目的。

军事观察员邵永灵介绍,次口径弹药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在作战中,为了穿透坦克厚重的装甲,一种拥有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应运而生。



邵永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多场坦克大战,一些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达到了150毫米,甚至200毫米。
想要穿透厚装甲,就需要比动能大的弹药,同时用硬质碳化钨做弹药的弹芯。所谓比动能,就是弹体的动能与其最大横截面积的比值,比动能越大,穿透力越强。

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资料图:M829A1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来源:解放军报
反装甲作战是次口径弹药的“老本行”。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战争,次口径弹药是否还有用武之地?

邵永灵认为,通过加装多功能战斗部,次口径弹药除了可以进行反装甲作战外,还可以打击地面甚至空中目标,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邵永灵
海湾战争时,美国的M1A1坦克就使用M829A1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击毁了伊拉克军队多辆T-72主战坦克。M829A1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使用贫铀合金弹芯,可以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55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

通过采用次口径设计加上多功能战斗部的方式,现在的次口径弹药可以打击更多目标,包括掩体、轻型装甲车、人员,甚至低空飞行的直升机。

仍需三个方面的提升

资料图:M830A1次口径多用途聚能破片反坦克炮弹(来源:解放军报)

面对未来战场,次口径弹药要发挥更大作用,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邵永灵认为,次口径弹药至少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提升和改变。


邵永灵
第一,需要更强的穿甲能力。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在提升,这就对穿甲弹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实现远程精确化,既要打得远、打得准,还要有足够的威力。

第三,适应更多的作战场景,这样一来,战场上就不需要配备复杂的弹药和战斗部。


推荐阅读


航展亮点抢先看!

菲律宾在南海演练“夺岛”

来源:央广军事
记者:宋波
编辑:董宋杰 
审稿:徐佳慧 李悦
编审:王元元 薛海相 杨宸琇
主编:穆亮龙
监制:吕锡成 谭淑惠

央广军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军事官方平台:权威发布国防军事信息,实时关注全球军事风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