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的人,贴着大地写作

时事   2024-10-22 15:47   湖南  


文学原乡


水沟又大又深,不知哪一世纪哪一年代的自然运动造就了这样的地理景观。如果说山是母性的,每一个山包都蕴含那么一抹温柔,圆溜溜,光秃秃像巨大的馒头蹲在大地上,山里人从小面对这种连绵起伏的山,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顺眼。而这山和山之间夹着的沟,就完全是雄性的了,甚至是野性的,它们像被某种力量随意撕开的口子,这口子暴露出大地被撕裂的残酷程度,骨骼狰狞,筋脉断裂,肌肉残缺,千奇百怪地躺在那里。

把沟连通起来的,是最低处的流水。流水很小,小得称不上真正的河,但是常年流淌着。舍娃记得他小的时候河水就静静地流着,水深处还有小拇指般大的狗鱼儿,他和伙伴们经常去抓。现在河水好像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安静无声,不知道还有没有鱼儿,他好几年都没有光脚下水去摸了。人长大了,有些事情就会相应地远去。

——摘自马金莲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



宁夏西海固
曾经是苦难的代名词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称为

“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除了移民搬迁的那一小部分外

留在六盘山区的西海固人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坚持不懈,演绎着精彩

创造着奇迹,书写着辉煌


6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梯田。

西海固已不再苦难

“80后”回族作家马金莲

是西海固的女儿

也是西海固移民的后代

“外地朋友来固原,

都会问我,西海固这么好啊?

我说我们本来就好,

而且一直努力让它变得更好。”


马金莲。


“西海固”的“固”

指的就是“固原”

“西”则是马金莲出生成长地西吉县

“海”是海原县,如今归中卫市管辖

在季栋梁创作的《西海固笔记》里

敞露了西海固的贫穷与苦难

但眼前的西海固

充满希望,人间值得


6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西吉文学馆。


清晨的古雁公园

鸟儿鸣唱,清脆的

低沉的,长音短调

蜿蜒的绿道旁百花齐放

红的,紫的,黄的

西吉县吉强镇的龙王坝

一片青山绿水,花团锦簇

民宿错落有致,游人怡然自得


6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窑洞宾馆。


“土木结构的房屋沐浴在阳光下,

院中有我们饲养的狗和猫,

偶尔还有母亲喂养的几只鸡,

它们从后院欢快地跑出来,

在院里悠然漫步……”

这是马金莲心中故乡的模样


她的新书《亲爱的人们》

从20世纪80年代末

写到21世纪的当下

从易地扶贫搬迁到乡镇变迁

从家庭琐事到国家发展

生活越来越明媚

笔调越来越欢脱
不写苦难,那写的是什么

西海固的人们对文学的热爱
是发自骨子里的
文学如同清泉滋润人们
将苦难转化为笑容

生于1972年的农民作家杨秀琴
只上过小学,但阅读广泛
结婚后,白天做农活
夜晚就用文字记录心声
女儿上初三那年
她和女儿约定
“你努力考高中,我每天夜里陪着,
你考上好学校,我争取发表一部作品。”
次年,母女双双如愿

还有46岁的马文菊
结婚早,已为人祖母
她烧得一手好菜
是厂子里的大厨
她清晨到中午负责厂里的午饭
中午有闲暇时间就会阅读或者写作

6月6日,马金莲(右)和农民女作家杨秀琴(中)、马文菊畅谈文学。


忙完羊圈里的事
农民李成山终于有空读读他的诗
“大地惊醒了/一群深睡的耳朵/竖起来,
倾听/春风带来的妙音/在不同的角落/
谋划绿意/那些还在泥土里/
商讨春事的灵虫们/搬开生硬的门扉/
蠢蠢欲动/我锃亮农具的眼睛/
盯住二亩诗田/备足大量肥土/
铺垫底色/为春光,奋力落笔。”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农民作家李成山。


80年代,李成山

在西吉刊物《葫芦河》影响下

结识了一群在文学路上志同道合的人

他种地时思考,闲暇时阅读

放羊的间隙

还会掏出纸笔将灵感变成纸上的文字

后来因为经济压力外出务工

直到2014年

年届半百的李成山重拾文学创作

“田地里既长庄稼又长诗。”

木兰书院的杏与幸

“我们想建真正的文学里的村庄!”

西吉县的木兰书院,占地40余亩

创办人史静波是个典型的西北汉子

为了给西吉热爱文学的人们一个栖息地

他从5年前开始建设这座书院

花了不少心思

前前后后投入数百万元


史静波是土生土长的西吉人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考了公务员

从行政岗位到报社总编辑

33岁晋升正处级,34岁辞职回乡创业

“城里不缺一个总编辑,

但乡村缺一个文化的苦行者。”


“木兰书院”借义于“木兰围场”

木兰,满语意为捕鹿

“光在课堂读书还不够,

还要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

史静波最初的设想是将

木兰书院打造成当地青少年研学的平台

如今书院成了周边孩子的避风港

每年寒暑假都会提供免费的托管服务


6月4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作家们在木兰书院前合影留念。


在书院主体建筑外

还包含了一座农庄和农场

郭文斌、石舒清、马金莲

等名家都在此设立了工作室

40多名农民作家应邀在此开展研讨

举行改稿会

辐射周边36个村庄和数百名乡村文学作者


后院还有一大片杏树林

杏,与“幸”谐音

每位应邀前来的文友

史静波都请他们认领一棵杏树

作为与西海固文学交流的情感纽带

“假以时日,这些杏树必能茁壮成长,

结出香甜的果实,这就是西海固之幸。”

史静波说




来源丨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陈普庄 曹辉 胡雪怡  摄影:陈萌
编辑丨刘颖 杜银(实习生)

更多新闻

三万余名跑友奔赴“长马”十年之旅

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