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又开始用电纸书之后,阅读这件事变得简单多了。尤其在飞机和高铁这些交通工具上,信号越是消失,我的阅读状态越是投入。由于我打算在2025年策划一档有关于爱情的独白播客,近期就在大量阅读与女性和亲密关系相关的书籍,试图从中获得一些灵感。有些书读完我实在是太喜欢了,等不到明年再向你们提及,干脆先整合一篇推荐,讲讲最近读完我很喜欢的几本书。
它的作者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一位出生于1940年的法国女人。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她逝去的母亲的一生。平实的表达却十分有力,字里行间隐匿着巨大的痛苦与能量。“她每天从早到晚卖土豆和牛奶,就是为了让我能够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柏拉图。”诸如此类的描写书中还有很多,如同手术刀般细腻又精确。我一度从中幻视了我和妈妈之间的母女关系,以及我们之间太多细小的时刻。这似乎是女性之间独特的连接。我太喜欢这本书了,想把它推荐给所有人。
非常巧的是,上一次荐书的时候,我也推荐了汪民安老师的另一本书《论家用电器》。这两本书都是学社会学的朋友推荐给我的,相对易读一些。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都在围绕着「亲密关系」展开,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比如书中有提到“爱会限制一个人的自由,还是拓宽他的自由?”汪民安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如果彼此相爱着,他们是不会感到不自由的,他们会感到快乐。
...
但是,如果只有单方面的爱,无论是对爱者还是对被爱者而言,都是不自由的,在这种关系中起作用的是强制力。当你在一段情感关系中感到自由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爱上你们之间的爱。反过来,当你在关系中感到不自由的时候,你会越来越被这种爱所奴役,最终你会憎恨这种爱——我在这里会想到蒙田所说的那句很难听但同时也很真实的话,他说,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想到有一天你会恨他;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想到有一天你会爱他。”
书中有很多围绕着亲密关系的探讨,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解决了我蛮多困惑。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围绕绩效社会、空间等内容的讨论,对我来说读起来稍微有一点点吃力,但也蛮值得一看的。
这本书如同一本八卦集,阅读体验就像在全程吃瓜,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位哲学家都“扒”了一遍。好笑的是,一旦知识以这种方式进入我的脑子时,它居然全都留下了!谁和谁有什么爱恨纠葛,谁因为某段情商而发表了哪些学术文章等等,此刻全都丝滑地走入了我的知识区。多情的卢梭、为爱放手的克尔凯郭尔、私生活混乱的罗素、保持先锋开放性关系的萨特和波伏瓦等等,书中借由这些“私事”,也延伸到了各自的学术主张。这本书十分易读,适合和我一样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却突然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
读完《第二性》之后再读这本书,会对于波伏瓦有一个更立体的了解。我也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因为波伏瓦和好友扎扎之间的关系去读了《形影不离》。在这本书中,作者所呈现出的波伏瓦是一个会展露敏感和焦虑的人,纵使她仍然充满魅力,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仿佛突然近了很多。内容比较浅显,更像是一个很好读的波伏瓦导读,适合对女性主义和存在主义感兴趣的朋友。
如果你此刻正困在一段充满消耗,但又不舍得放手的关系当中,这本书或许十分适合你。我读完之后会觉得它很像一本在执迷中自我治愈的工具书,如何调整爱与被爱的正确感知、如何逃离一场执迷等等,作者都在竭尽可能地给到一些具体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是,作者让一位深陷执迷的人在不自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想出这个男人拒绝自己的理由。她所列出的理由清单也逐渐放飞,从“他没有勇气承诺一段感情”到“他可能是一个外星人”,理由越列越离谱,但真相也逐渐浮现:恋人离开的理由可以与你无关。这个结论十分触动我。有时候困住我们的,是我们总在怀疑为什么自己不够好。但真正的原因或许与我们没有关系,事情只是那样发生了,责任并不在我们自己。希望这本书也能给大家带来“解脱”的灵感。
前几天我在北海道滑雪,反复出入罗森便利店的时候,脑子里突然想起了这本书。印象中应该是一位朋友曾经推荐给我的,说读读这本书,看看日本失去的30年会对如今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启示。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会有一种非常恍惚的感觉,仿佛两个社会当中很多地方会重叠在一起。“之前一般的上班族,预期将来的收入会不断提高,所以贷款买房子、为孩子规划教育基金是很普遍的状况。但是当薪资收入固定在低阶层水平时,其手头不再宽裕,经济不再有回旋的余地,当然就谈不上人生的规划。因此同样是上班族,一生都在低层打滚的人,和不在这一阶层的人,生活质量之间的落差就会越来越大。”如果你在当下的生活中卡住了,也蛮推荐你看看这本书的。只有面对现实,我们才能看清未来。好啦,以上呢,就是我最近读完很喜欢的几本书,希望大家也能喜欢。顺便晒一晒我最近给电纸书换上的新锁屏!好喜欢!最后祝大家阅读快乐!
记得关注我之后 标一下星标才不会走丢
商务联系:money@xinliyo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