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有七大名著,为什么取消了3部?看看这3部是啥,就知道原因!

2024-10-14 15:19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原本有七大名著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文化领域留下的经典佳作自然不在少数。特别是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发展,使思想文化空前繁荣,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特别是小说方面。

01
为什么取消了3部?
小说虽然在文化表现方式上与唐诗宋词等比较起来稍微差了一点,但由于小说成本低,而且说书人水平高,经常能够广为流传,甚至老人孩子都能普遍接受。因此在中国的文化史中,在封建后期小说的影响力堪称是独步天下。
而在这些小说之中,不仅仅只有四大名著,甚至还有过七大名著。4大名著我们都耳熟能详,那么另外多出来的三部名著又是什么呢?
为何落选了呢?

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可能对于唐诗三百首不太熟悉,但是如果要说到小说里面的四大名著,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够脱口而出。所谓的四大名著分别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西游记。

虽然说在四大名著之中,红楼梦由于过于高雅,所以被很多人所不能接受,但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甚至是西游记,那绝对是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直到现在我们都记得一句诸葛丞相鞠躬尽瘁,还有孙猴子那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当然还有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
不过,虽然四大名著已经深入人心,但或许我们不知道的是,最早的时候可不仅仅只有四大名著,而是有七大名著。对此可能大家会非常疑惑,在我们想象中四大名著已经是小说里面的巅峰水平,
那么还有哪三部能够与之媲美呢?

庞大的情节架构和细腻的文字描写,
将后人带入到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很难想象他们在创作时付出了多大的心血。不过,关于“四大名著”这个概念,其实是在1982年才提出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文学作品的确立必然会有争议,最初在古代流传的是“七大名著”,后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取消了另外三部。
这三部诸位虽然没看过,但对于他们的名字绝对不陌生。至于为何被删减,你看到名字后,答案也不言而喻。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作者为蒲松龄,算是古代成就最高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很多人会疑惑,既然文学水平如此之高,为什么连四大名著都入选不了?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定位它。首先诸位需要明白一点,《聊斋志异》是文言文题材的小说,让当下的人们去读很难理解。若是你想提高古文造诣,完全可以去读蒲松龄的原著,对于普通百姓想要真正地读懂它,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

《聊斋志异》是一本志怪小说,也就是说通过描写妖魔鬼怪,类似于狐妖女鬼偶遇书生产生凄美爱情故事这一类的,超自然的短篇故事集。里面所反映的精神大概是抨击社会的黑暗、官场的黑暗。妖魔鬼怪这些超自然的角色为受欺压的老百姓伸张正义。还有就是蒲松龄老先生七十岁考上科举,属于怀才不遇,晚年得志。他饱受了世态炎凉,了解民间疾苦,以及科举制度背后黑暗的社会现实。

里面所暗含的讽刺不言而喻,被明清统治者反感。新中国成立之后,除了建国以后不能成精,倡导无神论之外。还有就是关于被欺压的百姓或者书生,通过鬼怪伸张正义,与社会斗争的方式极端惨烈,这种报复的方式是时代精神不倡导的。

被欺压的百姓书生通过妖魔鬼怪等奇幻的方式获得优越的条件,不劳而获,而我们的时代精神倡导的是脚踏实地,靠自己去奋斗。寄托希望于光怪陆离,是不现实的,与勤劳踏实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书生与狐妖之间的爱情不得善终,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落了个凄惨的下场,以及背后强烈抨击社会现实造成人物命运的不幸,容易把群体的价值观引入一个颓废悲观的方向。

金瓶梅
对于《金瓶梅》这本书,真正读懂地并没有几个。封建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均是以王侯将相为主,《金瓶梅》恰恰开了这个先河,将民间百姓的生活形态展现到淋漓尽致。至于这本书的文学造诣,笔者在这里无需多言,说一个事实诸位心里就有概念。
《红楼梦》的创作者曹雪芹,正是在看了《金瓶梅》之后受到影响。很多人并不信服,从时间点上去看,后者成书于明朝,《红楼梦》成书于1784年,这绝不是没有可能。唯一让人诟病的,就是全书采用了较多的细节描写,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但并不能因此否认此书的文学水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界定。
它的初衷是为了抨击封建时代社会的黑暗,在明朝时期,此书更是被放在了首位,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如果把这本书和《红楼梦》去比较,二者给人的感觉则是完全不同。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表达内容,《红楼梦》虽然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构思看起来是那样的具体。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金瓶梅》也只能被排除在外。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出自吴敬梓笔下,为何创作这本书,正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公。相比于前两位作者,吴敬梓则显得有些特别,他整个人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的道路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吴敬梓的愿望破灭了。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就是因为没能中举,吴敬梓开始被邻里乡亲们笑话。家族的人更是把他当“外人”,在遗产分配上完全忽略掉了他。深感世态炎凉的吴敬梓,创作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将当时社会中的虚伪、黑暗、腐败展现到极致。书是好书,但让当下的人们去读,似乎并不合适。儒家思想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每个人都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但吴敬梓却将一个时代抨击到体无完肤,不利于人们的价值观取向,甚至影响到三观。

这本书很少有人仔细研究过,但是说到里面的篇目《范进中举》,想必大家并不陌生。里面讲的是,范进屡次考科举不中,受到身边人的嘲讽。等他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考上了,结果欣喜若狂,变得精神失常。后来又被人打醒了。在他中举前和中举后身边的亲人乡邻对他从蔑视嘲笑,转变成曲意逢迎,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书中内容的描写,尽是对科举制度,对官场对阴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这部作品,被称为是一部讽刺小说。里面揭露的现实是阴暗的露骨的。所以,明清时期,对于统治者而言是极度反感的。新中国成立后,也认为这本书消极负面的意义比较深刻明显,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

要知道,四大名著不仅仅是面向长者,还有青少年学子。成人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孩子却从未涉世,他们只是根据一些现有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儒林外史》恰恰违背了这样的初衷。同样是类似题材的作品,《水浒传》却显得那样特别。说到底,还是综合现实的因素去考虑的结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四大名著的存在只是文学领域中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要有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如果跟风阅读和贸然评价,不仅会导致失去阅读兴趣,还会引得旁人的笑话。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过的人。曹雪芹、罗贯中等文学大家,用尽毕生的经历创作出这样一本名著,而你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将这些作品的精华全部吸收。一本、两本、三本……你会发现你的眼界越来越高。
感谢您的阅读,
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数字化转型行家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