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24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召开。9月26日,2024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开幕式现场。(叶顺强 摄)
大会开幕式现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发布并授牌了瑞士少女峰、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西班牙-里斯科卡伊多考古和圣山、葡萄牙埃什特雷拉山脉、南非共和国桌山、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四川峨眉山、贵州梵净山、湖南衡山、云南玉龙雪山、山西恒山、河南嵩山、江西武功山、湖南莽山为首批14座“世界旅游名山”。9月26日,2024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首批14座世界旅游名山”授牌现场。(叶顺强 摄)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联盟专家吴必虎发布《世界旅游名山-认定标准》。吴必虎表示,旅游名山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拥有山地旅游资源,这个资源通常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标准进行分类;其次,旅游名山的形成要经历长时间的人类活动、文化积淀;再次,旅游名山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动机和机制。数据显示,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7%,有7900多种野生动植物栖息于此。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分别比原名录增加13种、46种,成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与自然生态之美交相辉映的,是梵净山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历史底蕴。梵净山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山和佛教文化名山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一千多年的佛教传承。梵净山的佛教活动始兴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并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称梵净山为“古佛道场”。梵净山下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羌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文化在此传承、交织。纵入山下村落,苗族接龙、茶灯戏、土家傩戏、佤寨锣鼓、侗族大歌等特色民俗应接不暇;古法造纸术、土家筒子屋建造、苗银锻造、印染蜡染等技艺向人们展示着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与传承。近年来,贵州省不断加强梵净山生态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梵净山生态保护各项工作,切实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2024年5月6日,世界自然遗产地开满杜鹃花的梵净山自然风光。(无人机照片)。(叶顺强 摄)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天天”。(高正燕 摄)
2024年4月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幼崽。(叶顺强 摄)
随着2018年梵净山成功申遗,梵净山的生态之美闻名遐迩,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采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本次获评首批“世界旅游名山”,梵净山将在更大的舞台上向世界人民展现着中国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本文综合铜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申逸恺、中国网等报道整理)长按关注我们哦
↓
梵净山景区& 梵净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