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1月28日期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图书馆举办了“共读一本书”活动。作为“聆心共感 谊路同行”主题系列的重要活动,本次活动共读书目为《爱的艺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环节。
线上共读期间,同学们在共读QQ群里进行了阅读打卡,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线下共读于11月28日15:00-17:00在立德楼214举行,我们有幸邀请到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曾翘楚老师作为领读人,与大家共话《爱的艺术》。
活动开始之初,成员们开展了邀请式的自我介绍,并分享了自己与这本书相遇的故事。
紧接着进入了深度思考环节,曾老师带大家一起着重阅读了爱的对象中“情爱”的章节,弗洛姆在书中提到情爱与兄弟之爱、父母之爱的区别在于情爱具有排他性,同学们针对情爱中的排他性展开了讨论,并且延伸出不同的疑惑:
情爱是爱一个人的某些特点还是爱一个人完整的人本身?
情爱是使一个人变成两个人,还是让两个人变成一个人?
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对情爱也有了新的认知,爱既包括了爱的感觉也包括了爱的承诺,也许我们因为某些特点产生了瞬间爱的感觉,但决定我们是否进入一段关系的不仅是那一瞬间的感觉,更多的是在相处过程中对于对方完整人格的认识和接纳。
你对爱的认识最早形成于什么时候?桃子同学认为对于爱的感知最早来自于家庭,并提出疑惑:
在面对父母付出式的爱时,往往感到负罪感,自己会不会受影响,重复着父母爱自己的方式去爱其他人,给所爱的人带来负罪感?
Discussion
成员们都认可家庭所带来的影响,有同学分享了自己父母的故事,提出放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去纵观父母的生命故事,或许就能看见父母爱的能力有一些局限。那么,当父母无法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去爱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许多方案。有人认为要向父母勇敢说不;有人认为应该保持表面的和平,顺应父母的同时坚守内心;也有人认为可以给父母分享一些文章,让其他人的声音来帮忙传递自己期待被爱的方式。最终,大家一致认可我们无法改变父母爱人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爱的能力,避免用不成熟的爱去延续父母给我们的影响,实现自洽,在成长中做到爱自己的同时爱家人。
针对大家关于父母之爱的讨论,曾老师也分享了弗洛姆的观点:爱并不仅仅是奉献,爱的“主动性”还表现在各种爱都永远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关照,负责,尊重,相知。有时候父母之爱更侧重关照和负责,却可能忽略了尊重和相知,我们可以用成熟的爱去唤醒成熟的爱,共同提升爱的能力。
曾老师引导大家明白:当我们察觉父母之爱时所进行的反思,也是我们正视自己需求的一种表现,当我们开始了解自己的需求,也就代表我们踏上了自爱之旅。
时间飞逝,共读很快来到最后一个环节,参与者们分享了此次读书会的收获与感受,有人意犹未尽,有人表达感谢,有人学会了如何平衡爱人与爱己的冲突,更有人明白了真挚的感情需要付出与经营。
每位参与者都在本次活动中所获颇丰
希望大家能够将自己的收获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仅要学会爱人,更要学会爱己
期待与大家的下一次相遇
通讯员|汪凌峰 赵宇辰
编 辑|富骏依多 黄丹
审 核|郭清蓉 王丽 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