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二期与三期
乐活
2025-01-27 10:21
北京
©
金秋野
大亭子和小山房本质上都是连接过渡空间,在一疏一密、一阔一狭间,避免了雷同与单一。
感谢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对gooood的分享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以下简称“玄馆”)一期在2022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工作重心转移到主场馆西侧的三栋工业附属用房和围出的小庭院。改造完成后,我们将这个小庭院命名为“石屏院”,二期咖啡厅和音乐展厅围绕它展开,三期艺术实验室和办公区位于场地最西侧,隔着音乐展厅与庭院相连。可以说,这里是整个艺术中心的空间-文化核心,也为建筑群提供了最丰富的游观体验。作为沟通一、二、三期的空间枢纽,这个庭院从一开始就被构思为“连通器”,将复杂混乱的修理厂杂物庭院,变成宜人、动人的游憩庭园,同时能根据需要,灵活承载小型室外展览、儿童活动、艺术发布会等公共活动。
▲大亭子全景,从北向南
© 金秋野
作为玄馆二期的一部分,石屏院仅有235平方米,却集中了很多思考和体验密度。轻室内重室外的做法,采用轻型材料疏导勾连的轻更新策略,也是将城市空间内外视为一体、内外反转的设计思路的具体实践。在这种思路下,单体建筑并不重要,由建筑、场地、路径和景观共同组成的总体空间环境,构成了城市设计的综合内容。改造前这个庭院是修车厂的泊车区域,东南角连接一期和二期的是一个临时大棚,下面为一体化的喷漆车间,其他部分见缝插针地停放着待修车辆,院内杂物成堆,地面脏水横流,本是一个被忽视、被放弃的零余空间。
▲山中天二期庭院轴测图
© 韩世翔
▲石屏,从西南向东北
© 金秋野
大城市周边随处可见这样杂乱孳生的区域,空间错综、功能紊乱,就像城市肌体的血栓。我们认为,如何激活这个小小庭院,并以它为抓手解开整个空间的死结,是玄馆改造的题眼。
▲从石屏看大亭子,西北向东南
© 金秋野
▲大亭子下的树洞
© 金秋野
从一开始,我们就将这个小庭院构思为公共性的、开放的、自由自在的,与临近的咖啡馆一起,为每位到访的客人提供一份安详和适意。人们可以散坐在各处,彼此交谈或一人独处。它有足够的包容力,也能承载欢声笑语。建成后一周即迎来儿童展,小孩子跳到池中嬉水、挂在雨链上荡来荡去,虽然没想到竟还有这样的用途,却也让人欣喜。
▲大亭子看石屏,南向北
© 金秋野
1 领域和造景
从方位上看,庭院南侧是较高的毗邻建筑,遮挡了大部分阳光。北侧坡屋顶平房原为计划中的二期展厅,因产权问题无法纳入,成为场地北边界,这里白天尚有短暂光照,我们将花草树木沿墙根布置,成为庭院里较为“自然”的区域。东南角喷漆车间迁出后留出一块空地,直觉上需要补全,使人在主场馆与咖啡厅间行走免受风雨之苦;又不能彻底封闭,以防建筑与庭院间出现生硬的界面。于是沿原檐口投影线复建了一个钢结构大亭子,它向北敞开,突出于咖啡厅之外,可以接受余晖夕照。亭子的内顶板和钢结构的柱子、楼梯都做发黑处理,沉暗的内部空间在夕阳下微微泛光。
▲大亭子下的钢梯
© 金秋野
为避让东侧杏树,屋顶挖了个大圆洞,给结构设计制造了不少难度。最后采用四根细钢柱支撑,其中一根埋入咖啡厅墙身,其他三根做不规则分布,让屋顶显得格外轻盈。屋顶下方的人字纹钢板吊顶的奇怪分缝是与钢梁对位的结果。
▲夹缝空间,一层东入口
© 金秋野
▲夹缝空间,一层西出口,左下为镜子
© 金秋野
此处作为一个空间枢纽,不仅连通着一期展厅、二期咖啡馆和庭院,还容纳着一组U型玻璃包裹的室外卫生间和一步钢梯,通往二层的驻场艺术家工作室。咖啡厅南与临近建筑间有一个不足一米的狭缝,原来阴暗潮湿、落满杂物,改造中被清理出来,用网格铝材做成上下两层夹缝步道,透光透风,如同山谷中的“一线天”。
▲从音乐展厅平台看小山房
© 金秋野
▲从绿藤荫下看小山房
© 金秋野
向东连接一期上下两层出口,向西以变化的地坪高度连接咖啡厅和音乐展厅间的“小山房”,为院落留出一条隐蔽的流线。不知在哪次改造中这里曾作为室内使用,墙面嵌有两块镜子,也被留下缓解视觉乏味。这些无用空间的顺势引入让实体间出现了“气眼”,丰富了感受的同时,对环境的粘合和整体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石屏,东向西
© 金秋野
小山房位于庭院西南角,连接着咖啡厅和庭院西侧的音乐展厅。这里原本也想做成半室外空间,后来充当二层狭缝步道与庭院的阶梯,做成一块混凝土的“大石头”。大亭子和小山房本质上都是连接过渡空间,在一疏一密、一阔一狭间,避免了雷同与单一。
▲石屏,从大亭子向北看
© 金秋野
▲石屏,从东南看黄栌
© 金秋野
大亭子东侧与一期外墙通过一道水渠相接,水体向北延伸并扩开。池小且浅,通过边缘悬挑和石浪处理,有亭临于渊的轻盈感。庭院东北角起初种一株芭蕉,奈何北方的气候与芭蕉天性不合,换成凌霄花后一片生机盎然。大亭子正前方是一道混凝土现浇的L形“石屏”,也是庭院名字的由来。
▲庭院全景,从音乐展厅向东看
© 金秋野
这道石屏将庭院区分成东西两个似断似连的区域,东侧与大亭子形成南北对望的一体,西侧紧邻一株黄栌,与音乐展厅前平台东西对望,共同围合出咖啡厅北侧的硬地庭院,是美术馆主要的室外活动场地。
▲石屏上的团扇洞和穗花牡荆
© 金秋野
▲大亭子池中的小喷泉,南向北
© 金
秋野
石屏向东一侧围绕小池布置了一圈座椅和几块顽石,北墙上开一团扇形月洞,墙后一株穗花牡荆从中探出头来,散发出淡淡清香。池中一眼小小喷泉,给静谧的庭院带来汩汩水声。石屏与凌霄间消防门用废弃材料拼成,为植物生长考虑留有通风孔。
▲庭院西侧与音乐展厅入口,东向西
© 金秋野
▲北墙边的混凝土条凳
© 金秋野
铁门后的一角庭院原来也在设计范围内,可在对角方向制造深远感,可惜未能实现。尽管如此,石屏、大亭子和凌霄围绕水池,依然给这个角落带来难得的向心性,相对自由的池岸边界、相对粗粝的地面处理和北线的置石,让这里充分呈现自然庭园的生命力,而与西侧庭院迥然有别。
▲新建部分对庭院气质的延续,南向北
© 金秋野
▲栌步台,种树之前
© 金秋野
为全程无障碍设计,大亭子西北角与庭院通过坡道连接。庭院排水口位于南北中线,南侧作为咖啡馆的室外坐席区采用小青砖人字拼,北侧水刷石,并在北墙根下现浇一排混凝土条凳,同时作为庭院边界,与相邻建筑之间通过绿植隔开。石屏东西通过结构拉结钢管隔开,西侧以天然踏步石提示,上面铁梯通往石屏北侧上方的小小瞭望角,上行经过那株枝叶繁茂的黄栌,可以俯瞰整个庭院。
▲绿藤荫下,南向北
© 金秋野
▲从藤架看咖啡厅,北向南
© 金秋野
树下乱石嶙峋、草木繁盛,是庭院中最有生机的角落。庭院使用的几十块顽石都是其他项目剩下的,虽然品相一般,但与这个工业属性的杂院相配,别一种民间的质朴感。石屏浇筑完毕,质量甚至不如一期入口的混凝土前台和楼梯,但这种粗朴也正跟充满断面的顽石、纵横恣肆的黄栌、起伏嶙峋的屋顶和放肆飘摇的飞线相呼应,延续了庭院的小作坊气质。
▲凌霄花树位置看咖啡厅,北向南
© 金秋野
西侧音乐展厅与庭院间有三步台阶,从西南角侧上,正面则以钢柱和钢梁做出一个“景框”。这个抬高的平台是庭院中举办小型活动的“舞台”,西北角又有一道混凝土的石屏,后面藏着一架紫藤,藤下是红砖砌成的围坐角落,大概是整个庭院中最适合聊天隐蔽去处,与大亭子对角向望。从这里向南正好看见嵌在两座主体建筑间的小山房。
▲铺地处理
© 金秋野
整个庭院按照方位划分为7个不同的区域,彼此形态、尺度、气质各不相同,但又通过身体的运动、视线的贯穿保持连续,形成完整的领域。利用地形变化、面向转换和座椅位置来微调人的行为,容纳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主要视线方向做到眼前有景,安静的尽端区域都形成半围合的、相对私密的空间领域,保障心理上的安全感。虽然是公共性的开放庭院,依然有小园的紧凑和亲近感。
▲大亭子下的小池和石浪,北向南
© 金秋野
▲池岸边缘处理
© 金秋野
2 边界与衔接
设计中特别注意段落间的衔接和边界处理,在几个不同层次上实现柔性的连接,让内与外、新与旧、人工物与自然物、生命体和无机物绵延接续,避免硬边界带来的异物感。
首先是空间的衔接上,半敞的大亭子和半闭的小山房充当了一期到三期主体建筑间的过渡;两道石屏和藤荫下角落其实也是按人体尺度处理成围坐对谈区,是室外空间的内化。各个部分、包括夹缝和过道,都有意与轴线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增进活泼生动。与地面层的丰富多元不同,咖啡厅二层和三期朝向庭院的立面均采用半圆截面的铝扣板包覆,强调界面的平滑工整,使上部“消失”。
▲从栌步台看大亭子
© 金秋野
▲以水池为中心的东侧庭院空间,西向东
© 金秋野
二、三期的三栋房屋之前都是临时建筑,分别为砖混结构、木结构和轻型钢结构,条件简陋。与一期做法不同,我们仅进行必要的加固和维修,并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表面,包括音乐展厅外墙多次加建维修留下的斑驳痕迹、转角的加固砌块和木梁架,以及防水油毡屋面。一来延续工业建筑特有的场地气息,二来也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内部墙面亦仅做打磨处理,避免抹灰、外挂板等遮盖原始信息的做法。小山房内部采用粗糙的铺地材料、留出狭小的采光口、设置形状怪异的推拉门,外部像顽石,内部像洞穴,内外对仗。音乐展厅内做框架加固,让砖柱保留原色,砖墙涂刷白粉,形成对比。屋顶经反复试验,选定了一种深得下去又不至于积灰发乌的黑板漆。人在庭院中,四面墙壁裸露,保持原有工业设施直白的丰富力量感,而不是抽象的刻意。
▲树洞与池畔金属座椅
© 金秋野
凡铺地边缘均做折线处理,外围留土供草木生长。边缘不做硬性分割,或使用多孔砖,或间杂处理,甚至将一些废料填充进去。通过这样的方式,继续强调北侧自然属性,希望地面和边界都柔和,春夏之际容自然生发。池岸边缘多有置石,有些切入水刷石边界,与石屏之间通过碎石子过渡,有些地方铺瓦片以进行水土保持,夏天会有一些杂芜,石缝里长出杂草和拉拉藤,跟人工种植的萱草、麦冬混在一起,颇富野趣。
▲绿藤荫下的座椅、落水管和茶几
© 金秋野
出于同样的目的,新建部分也尽量保存了“天然”特征。比如钢材表面的发黑处理,最容易留下材料自身的丰富特征,一旦做涂装就都没了。比如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利用模板进行分段处理,形成近人尺度的差异化肌理,再对表面进行打磨。这样就不必做太过精密的施工方案,也与施工队的能力吻合。打磨的深度需要现场建筑师根据实际情况权宜把握,差一点也没关系。有些地方钢筋都露出来了,临时做一点防护涂刷,也别有情趣。这个过程有点像插花:既有精心安排,又受制于事物的天然样子,在不对称、不规则和不稳定中寻求动态平衡。
▲从大亭子水池畔看凌霄花
© 金秋野
植物尽量选了常见的本地品种。自古园林都有一种追新求异的倾向,希望种些奇珍异草,放养白鹤麒麟。那是一种通过自然物制造的异物感,汉宝德因而认为园林的本质是不自然。我的观点:奇花异草再独特,不如本地动植物易于养护,皮实耐造本身就是生命力的象征。无论古今,只要某种做法割裂了时空,取消了“日常性”,都是不可取的。日常性意味着拒绝凝视的自发流变,本身即是“绵延”的。
▲大亭子池畔的置石和蕨类植物
© 金秋野
3 城市亦园林
音乐展厅门前平台外边缘的钢柱和钢梁略显孤立。按早先的构思,其上是有一道窄窄的架空廊桥,向北从小山房二层一直通往栌步台,向南则连接着一线天、大亭子二层和一期夹层部分,角部都设置了留驻的场所,成为庭院的架空周游路径,后应馆方要求取消,非常可惜。如果按计划实施,几处主要点景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要好很多,实际体验上,所带来的漫游感也不止增加一倍。
▲栌步台边缘与石凳结合处夏天的景象
© 金秋野
不过是一堆零碎的空间边角料,为什么要强调关联性和系统性呢?因为人的体验是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都在绵延中变成知觉经验。所谓场所,就是绵延中不断闪现的关键帧,空间经验在记忆中表现为具体节点的集合。城市空间在过去几十年的急速发展中变得支离破碎,不仅物理层面缺乏关联,观念上更是一地鸡毛,因为导向性的错误,从整体到细节都存在问题,但通常的解决方式竟是推倒重来,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但是,如果仔细观察那些野蛮孳生的城市平面,肌理同自然聚落有某种相似性,未尝不能通过细致的甄别和审慎的疏导,将其中富含的生命力和丰富性因借过来。
▲儿童展期间的大亭子水池
© 金秋野
拿玄馆来说,一二三期刚好融合了不同尺度、不同形态、不同新旧程度的五栋建筑和它们之间异常混乱纠结堵塞的血栓空间。倘若分析它的典型意义,正是因为其与全国各地急速发展的城市空间具有某种共通性。我们的做法,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拆改,基本延续原有的平面形态,仅进行小规模的疏通、引导和归置,目的就是增加关联性、强化系统性,创造有意味的关键帧,将错乱变成错综,让城市染上一点园林趣味。这些处理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观察才有意义的,只看平面或从空中俯视,简直没做什么。拿玄馆来说,近地空间几乎全部都是诱导性的,它在不断转换的空间场所和高低起伏、上下连贯的漫游中创造绵延的感受,此时消极转化为积极,从历史现实中“因借”到的丰富性较之建筑师人为制造的复杂性自然生动得多,也更有趣。
▲小山房内部,异型门关闭
© 金秋野
从空间角度来说,历史信息和时间信息是不一样的,历史信息多与形式语言有关,时间信息则更多体现在表面的肌理变化中。多数时候我们忽略了更加重要的自然信息,包括城市的生长过程、与产权和使用方式相关的形体构成依据、有限的自然物的形态与规模等。新一轮的更新过程里,我们不仅需要更加关注自然,也要将我们悠久的空间诗学借鉴过来,让风景不仅是美的,而且是带有明确的自然意象的。在这方面,上世纪70-80年代物质相对匮乏时期一些建筑作品的处理手法非常值得借鉴。传统园林的组织特征、空间密度、形式语言和细部做法经过简化,吸纳到现代建筑中。气质上是平民的,形态上是公共的,保留了传统园林的灵动多姿,去掉了过于浓厚的文人色彩和士绅化特征,真正属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小山房内部,异型门打开
© 金秋野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建筑师应致力于清晰的任务和明确的造型——建筑应该有与功能相符的类型学特征,应该有历史性的独特样貌,应该跟知识系统发生对话。但是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建筑也并不仅仅意味着在一张白纸上开始筹划。从类型化的设计训练开始,建筑师几乎很难思考连续的、绵延的、新旧交织的、内外交融的空间,因为它注定不是一种类型,也杂而不纯。但真正的城市空间是无内无外、无始无终的,它既不表现为纯粹的类型,也没有单一的风格。一段有价值的城市空间,可能连具体的形象都没有,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场所印象和归属感,因为它能同时容纳自然和人工、历史和未来。存量时代的建筑师有必要与支离壅塞的城市空间对话,与去中心化的审美对话,在这之前,先要摆脱对“纯粹性”的痴迷。
▲音乐展厅室内,北向南
© 金秋野
石屏院的视觉信息较新建建筑丰富太多,几乎每个界面、每个角落都是斑驳和复杂的,要求更高的物质密度去衔接和匹配。但是人造物所携带的信息量再大,与自然物都是无法比拟的。这些旧厂房、仓库等临时建筑本身并无遗产价值,但它们与遗产建筑一样,肌体上存留着丰富的时间信息。如果以遗产保护的做法,通常会用精致平滑的现代材料进行加建,新旧之间造成强烈对比,告诉人们哪里是新、哪里是旧。但那就等于设置了一条强硬的时间边界,否定新材料和新建造部分变旧、获得时间性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厂房不是遗产建筑,对改造来说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既可以因借丰富的时间信息,又不必对其进行慎重的保全,尤为重要的是,新建部分就可以接续这份绵延的丰富性,而不必故意显得平滑以强调对比。更有趣的是,通过钢材和混凝土浇筑过程自身的天然特征,这份丰富性甚至被放大了,直接对接到石头草木这些天然材料上。也许这份让现代人不太适应的景物密度,才能与过去几十年的流年急景相配,而它无意间预示着一种可能:今天的城市与古代园林间的距离,竟没有想象中那样遥远。
▲玄馆三期大楼梯,西向东
© 金秋野
▲玄馆三期大楼梯,北向南
© 金秋野
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5年01期。
项目图纸
▲三期大楼梯轴测图
© 韩世翔
▲山中天二三期总平面图
© 黄金妮
▲山中天二三期改造前平面图
© 辛亦诚
▲山中天二三期首层平面图
© 黄金妮
▲山中天二三期二层平面图
© 黄金妮
▲山中天二三期1-1剖面图
© 郭元清
▲山中天二三期2-2剖面图
© 郭元清
▲山中天二三期3-3剖面图
© 郭
元清
▲山中天二三期节点大样1
© 黄金妮
▲山中天二三期节点大样2
© 黄金妮
项目基本资料
项目名称: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二期与三期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
设计时间:2022.3—2023.2
施工时间:2022.11—2024.4
业主:山中天艺术中心
设计单位: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金秋野
设计团队:刘力源、辛亦诚、石俊杰
现场建筑师:辛亦诚、贾健睿
施工团队:北京中和建工建设有限公司(二期)、北京中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三期)
基地面积:698平方米
庭院面积:235平方米
建筑面积:739平方米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gooood谷德设计网
服务全球创意,推进中国创造!设计与创意将使所有人受益。
最新文章
川建院新作|2024年世园会成都国际友谊馆
同济原作工作室|泰康之家苏园二期
美国Bend科学站
新作|惠州森野长廊:“生长中的街区”
萨夫迪建筑事务所|秦皇岛海碧台二期
瑞士Daillens体育中心
汤桦建筑新作|深圳蛇口文体公园
Studio Fuksas|深圳兆鑫汇金广场
葡萄牙Santa Clara修道院修复
大舍打造上海新潮之地:Gate M西岸梦中心北区
RAD+ar|印度尼西亚Chicken Hero亭
瑞典Skärholmen斯德哥尔摩总部
gooood合辑:藏在老城区里的酒店
gooood合辑:北欧的酒店度假屋
点燃冰湖的魔法之焰 - 冰湖艺术装置:“白焰” / 数石工作室
孔祥伟新作|日照五莲南回头村民文化中心
末广建筑|湖北树屋·林中面具
日本DOGO HAKURO温泉酒店
挪威“借来的土地”装置
同济原作新作|上海机场联络线三林南站地面站
gooood合辑:塔楼(2024)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二期与三期
日内瓦Condominium公寓
标准营造新作|西南联大先锋书店
gooood合辑:装置(2024)
David Chipperfield|法国Lyon Confluence大楼
北京招聘 | SAKO建筑设计工社(北京卅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全职建筑设计师
比利时1902公寓
WTD纬图设计|西安万象城生命之树景观深化
gooood合辑:2024PANTONE流行色-柔和桃
借花献“娃”,“ 坐”享其成——宋庆龄幼儿园四期项目环境设计中的一些思考
演艺新空间的思考 - “幕幕剧场”室内设计 / office yet & MAAN DESIGN STUDIO
招标公告 | 临海前湾河桥(1号景观桥)工程可行性研究及方案设计
游旭东:从年度榜单看建筑市场变化-基于gooood2017-2024年度最受欢迎建筑
上海招聘 | 木君建筑设计MDO (More Design Office) – 高级建筑师 / 室内设计师等
瑞士Carre-d’Amont住宅改造
北上广深杭等十城招聘:gad、AECOM、goa、吕元祥等二十家好公司邀你加入!
nendo|日本手牵手之家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x Gencork亮相巴黎家居装饰艺术展
印度动感阳光之家
提升城市形象的工业建筑 - 无锡医疗器械产业园
武汉长江天际 - line+朱培栋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
UNStudio为三星物产公司在首尔推出亲自然住宅设计理念
阿根廷R&C住宅
墨设新作|万华三亚·屿艺术馆 - 推广
武汉长江中心国际竞赛方案 - line+朱培栋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上)
临界工作室 + 华阳国际|深圳市第三十二高级中学校园设计方案
园里建筑|廊坊北凤道垃圾中转站
加拿大The Cache小屋
筑境打造国内首座“六边形”立体交通枢纽:苏州南站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