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三)

文摘   2024-11-20 16:31   内蒙古  

长城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三)

实践杂志社采访组


黄河滚滚东流,长城坚实厚重。二者在内蒙古相拥,留下的尽是动人篇章。

纵观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长城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的地带,不单是军事分界线,更是边贸中心、交通枢纽的分布带;不单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分界线,更是人流物流融通汇聚的前沿地带。
忆往昔,这一地带或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或作为走西口的水旱码头枢纽,都有过经济繁荣、产业勃兴的辉煌时期;看今朝,这里作为连接华北与西北的重要枢纽、沿黄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拥有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呼包鄂经济圈,摘得了内蒙古奶罐、绒都、钢城、电乡、煤海、硅谷等一个又一个桂冠。

塞上新颜。(胡晓阳/摄

今日的长城黄河拥抱之地,是开拓进取推动创新发展的热土
历史上的包头,是走西口的目的地之一,也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今天的包头为“一带一路”贡献着什么?回答是——“大国制造”。
在包钢轨梁厂1#中型万能轧钢生产线,一根根红彤彤的钢条,经过反复轧制,在生产线末端变成百米长的高速钢轨。
包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袁斌:钢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形成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意义。包钢不断推出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务,绿色高端的“包钢制造”广泛应用在交通建设、基建工程、新能源等领域。
长城与黄河拥抱之地,农耕时代的标签是“水草丰美”,工业时代的标签则是“资源富集”——既有“羊煤土气”,更有“风光无限”;既能“点煤成金”,更可“追风逐日”。
7月26日至27日,2024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盛大举行,包括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展览展示、新能源新材料榜单发布、重大科技成果发布等内容。
走进鄂尔多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从后方跟跑到前沿领跑,一个个场景彰显出鄂尔多斯不断提升的科创能力。
行走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由一组组光伏板汇聚而成的深蓝色海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目前,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正全力推进“风光氢储车”等制造产业集群落地,总投资100亿元的光伏玻璃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背板玻璃建成投产,常州硅源年产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嘉洋科技1.6万吨电子级硅烷配套硅基材料等项目相继开工,新能源产业集群化、示范化效应明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院长武强:内蒙古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能源大省。在传统能源智能化开采、绿色化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内蒙古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在新能源领域,内蒙古的装机规模也走在全国前列。我相信,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互补以及协同发展方面,内蒙古将为全国起到非常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新能源装机达10633万千瓦,稳居全国首位,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5.5%;全区新能源发电量1318亿千瓦时,同样位居全国第一,占总发电量的24.2%。新能源产业成为拉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2024年9月20日,一场备受全球乳品企业关注的创新大会——敕勒川国际乳业创新大会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第二届年会在世界乳业科技之都呼和浩特市举行。
乳业,同样是内蒙古极具代表性、竞争力的产业。多年来,呼和浩特市良种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人均牛奶占有量、牛奶加工能力稳居全国首位。
来到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的终点站伊利健康谷,在日处理鲜奶6500吨的液奶单体工厂,人们看到的是智能制造的高效率。从原奶到入库的十余道工序,全程无人化作业。产奶不见奶,这种感受,妙不可言。
日前,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的孵化基地在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乳业国创中心总部正式投入使用,可实现液奶、冷饮等多品项新产品的测试、试产与孵化上市,为客户提供孵化、试产、试销等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填补我国乳品行业缺乏小型科研孵化落地的短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乳业创新中心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任发政:乳品产业不仅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产业。过去十年,是中国乳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国家乳业创新中心聚焦行业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先后取得众多标志性成果。希望乳业国创中心能带领我国乳业继续深化全产业链升级,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推动乳业科技进步。
今日的长城黄河拥抱之地,是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热土
长城黄河拥抱之地,自古以来水草丰美,农牧业历史悠久,时至今日成为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地。各族群众享受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搭建起共同团结奋斗的“连心桥”。
2023年4月28日,“黄河·十二连城”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举办。准格尔旗启城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公司获得“黄河·十二连城”地方区域公用品牌相关产品的使用权。如今的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设施农业产业连成片、优势聚成面、链条穿成线。
十二连城乡玉禾食品有限公司甜糯玉米加工生产线上,一穗穗糯玉米经过加工、分拣、包装、装箱、搬运等工序,最终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准格尔旗共有准格尔海红果、准格尔山杏、准格尔小甜瓜、准格尔甜糯玉米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1种,重点发展小杂粮、优质肉、甜糯玉米、绿色果蔬、山地林果、特色水产六个亿元级产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曹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新的质量提升的阶段,要把促进产业兴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帮助农民持续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
在长城黄河的拥抱地之一清水河县,黄河支流浑河两岸有迷人的风景,更有一条农牧业产业带。
赛科星清水河奶牛核心育种场,就处在这条产业带上。育种场宣传栏里有这样一组数字:每年可培育顶级乳用种牛500头,生产高产奶牛性控胚胎50000枚,每年可生产种用胚胎2000枚。“我们将建成服务全区、辐射全国的优质奶牛种源基地。”赛科星集团总经理包俊杰说。
清水河县宏河镇高茂泉村有着“小香米之乡”的美誉,村里依托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以小香米为主的小杂粮、小杂豆产业,建立起“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形成“种、产、加、销”的链式发展格局。
近年来,清水河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县属国企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浑河滩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我们要打造高度数智化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探索走出一条以现代智慧设施种植为引领的乡村振兴道路。”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云文清说。
清水河县副县长王青:随着更多政策的支持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清水河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把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为发展成果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赋予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的意义。
今日的长城黄河拥抱之地,是担当责任筑起绿色屏障的热土
内蒙古长城黄河拥抱之地,母亲河滋养了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的千里沃野,也带走库布其、乌兰布和、毛乌素等沙漠沙地的亿吨泥沙。
登上乌海最高峰甘德尔山,向西远眺,成片的树木好似绿毯般一直延伸至乌海湖边。
“18年前,这里没有路、没有水,眼前只有一大片起伏的沙漠,心里感觉有些发怵。”回想起第一天来到这里的情景,刘永胜感慨道。刘永胜是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草管护办主任,是甘德尔山生态治理的亲历者。18年弹指一挥间,三大沙漠握手之处的甘德尔山披绿2.8万亩,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从0到54.6%的飞跃。
2023年8月,包括“几字弯”攻坚战在内的“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打响。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造林556万亩,种草1817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规模居全国第一,较2022年增加100万亩以上,2024年计划防沙治沙面积1500万亩以上。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年来,内蒙古因地制宜筑牢安全韧性生态空间,因情施策构建绿色高效的农牧空间,因势利导建设宜业宜居空间,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治理实践,流域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得到了改善,区域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得到了增强。
“三北精神”与蒙古马精神在“几字弯”相融,内蒙古努力为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亮丽的绿色长城。
来到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国家能源集团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听不到矿山开采的机械轰鸣,看不到矿石破碎的粉尘弥漫,宛若走进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游客感慨:“难以置信这里曾经是矿山!”
准格尔旗“鸡爪子”荒山的地表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准能集团所拥有的年生产能力3400万吨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年生产能力3500万吨的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就位于此处。自建设之初,准能集团边开采边复垦,复垦绿化总投入28.81亿元,完成绿化面积9.85万亩,在采煤的同时,成功将昔日沟壑纵横的“鸡爪子”荒山,改造成为万亩良田和森林草原。
从“十山九秃卷黄沙”到“林海苍茫锁高原”,如今的国能准能集团矿山生态旅游区已成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工业生态文旅的响亮品牌,年接待游客十几万人次。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叶振宇:准格尔旗的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在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通过财政支持和技术创新,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到绿色发展之中。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事情,也是全国乃至全球都需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
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亦是准能集团发展历程中经营理念与发展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绿色发展使命,人人尽责、久久为功,打造出一座智慧、美丽、有温度的煤海“塞罕坝”,为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准能”力量。
长城南北,星移斗转;黄河两岸,沧海桑田。城脉与水脉交织,血脉与根脉相融,化作内蒙古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的不竭精神动力,激励着内蒙古各族儿女不断书写着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采访组成员:宋明、吕亚娟、李贵文、张晶、高旭天,执笔:高旭天

往期推荐

长城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一)

长城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二)




终审:刘   佳     二审:吴    乐
编辑:崔致瑄     校对:郭晓旭

实践融媒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刊《实践》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学习及实践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