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基金委研究刊文:评审“打招呼”现象原因及预防措施

学术   2024-11-16 15:15   广东  


来源:中国科学基金 2024年第5期,江虎军 韩 宇

原标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的 “打招呼”现象与预防措施

“打招呼”现象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多个方面,一直有种不健康的观念,认为能“打招呼”的人和托“打招呼”的人都是“有能耐”的人,且各自以为“有能量”和“有关系”,因此“打招呼”便成为构筑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打招呼”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却可能会带来利益,因此,“打招呼”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称“基金项目”)评审中,“打招呼”现象已成为一种不言自知的现象。

数据显示,2018—2021年基金项目评审期间“打招呼”现象虽有所下降,但“常打招呼”比率仍达8.6%,“偶尔打招呼”比率达64.4%。2024年基金项目受理量突破38万项,某些项目类别的资助率在10%左右。激烈的竞争将会导致“打招呼”现象,从而影响到基金项目的公正评审,这对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声誉乃至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均产生不良影响。

自然科学基金委面对项目评审中“打招呼”问题,提出要遵循“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工作原则,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以维护并提高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良好声誉。主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防止泄露专家名单、限制会议评审期间专家与外界联系、对“打招呼”者予以惩戒等。

此外,部分科学部通过缩短项目函评时间(特别是高资助强度项目及人才项目)来帮助函评专家躲过“打招呼”的人“找上门”时面临的尴尬,以尽可能减少因“打招呼”对公正评审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函评专家可能因此没有足够时间认真研读项目申请书,无法给出高质量同行评议意见。

这些限制“打招呼”的措施在基金项目评审中确实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使学术性的评审变得过于紧张而有压力,甚至影响项目评审质量。

因此,有必要考虑如何完善基金评审制度,从制度上消除“打招呼”的影响。

1、基金项目中“打招呼”现象及原因

基金项目中“打招呼”现象主要原因:

一是基金项目资助率偏低,获资助难度较大;

二是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将获取基金项目资助与考核指标挂钩。

倘若通过“打招呼”绕过激烈的竞争主场达到“曲线胜出”的目的,必然会吸引一些不够自信的申请者去尝试“打招呼”。甚至使本不需要“打招呼”也能胜出的申请者为了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去“打招呼”,这无疑会使申请者将自己的成功多少归功于“打招呼”,从而产生对“打招呼”的依赖,失去对“努力做好自己”便可胜出的信念。

因此,基金项目中“打招呼”现象对科学研究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在申请者中树立通过“努力做好自己”是唯一从同行竞争中胜出的观念,不仅能提高申请者自身的研究水平,更会在科学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公平竞争的氛围,形成健康的科研生态,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

需要“打招呼”的往往是竞争力一般的项目,希望借助“打招呼”提升其成功率。但无论“打招呼”的人或托“打招呼”的人和被“打招呼”的人,或许都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份子,大多数被“打招呼”的人在理解“打招呼”的人的基础上,虽有无奈但往往能坚持自己的原则。若被“打招呼”的专家原则性强,他们依然会对项目做出客观评价,不影响总体评审结果;若被“打招呼”的专家原则性一般,则会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对“打招呼”的项目有一定的拔高,对整体评审结果有一定影响;若被“打招呼”的专家原则性弱,可能会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对“打招呼”的项目有较大的拔高,因此,“打招呼”对此类专家的影响较大。

调研数据显示,即使被“打招呼”但依然能公正评审的专家的百分率达到70%以上,被“打招呼”后要求回避的百分率达到10%以上,说明在被“打招呼”的专家中,原则性强的占多数,不会轻易受“打招呼”的影响。

2、基金项目评审中“打招呼”的可能影响

基金项目评审中“打招呼”现象主要发生在“函评”和“会评”两个环节,要认识“打招呼”带来的影响,必须要清楚“打招呼”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项目管理者遴选上会项目的标准主要基于“综合评价”和“资助意见”两个评审结论指标。

因此,在函评阶段,“打招呼”的人希望被“打招呼”专家给予要关照的项目的“综合评价”和“资助意见”分别给予正面评价;在会评阶段,“打招呼”的人希望被“打招呼”专家投“同意资助”的赞同票。

现有的以“综合评价”和“资助意见”作为遴选项目上会标准,以及会评时专家只能在“同意资助”和“不同意资助”之间选择,均难以规避“打招呼”的影响。

若能增加评审专家的选择空间,或专家可依据所评议项目优秀程度排序后给出定量分数,则可能抵消“打招呼”产生的直接效应。目前的评审方式中,“打招呼”是否发挥作用容易让“打招呼”的人所掌握,因此被“打招呼”的人可能不得不做出有违自身原则的决定。

3、减少“打招呼”作用的措施

尽可能减少“打招呼”在基金项目评审中的作用需要多管齐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制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也是容易实施且能比较稳定消除“打招呼”部分影响的方式。

  • • 3.1提高“打招呼”的难度

提高“打招呼”的难度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指派函评专家质量。学术水平高的小同行可以准确判断项目是否优秀,并能给出专业的评价,这是缓冲“打招呼”影响函评的重要环节

(2)保密函评专家名单。尽可能减少知晓函评专家名单的项目管理者范围,在确保指派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借助智能化遴选指派函评专家方式,可限制甚至完全回避管理者知晓函评专家名单。

(3)扩大评审专家选择范围。特别是对于重点类和人才类项目,可选择海外或港澳台地区专家参与评审。

(4)发展智能遴选会评专家系统。尽可能减少因管理者所熟悉专家有限而导致会评专家相对固化的现象。

(5)增加评审专家数量。充分发挥专家集体决策的作用,“冲淡”被“打招呼”专家在集体决策中产生的作用,减少被“打招呼”专家对没有被“打招呼”专家的可能影响。

  • • 3.2设置科学、合理、可行的评审指标体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共设有18种项目类别,不同项目类别设置目的不同,因此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评审指标体系。目前,自然科学基金委针对不同项目类别制订了各自的“评议要点”,但“评议要点”中的要求并未很好地体现在评审指标中。缺乏针对性的评审指标无法引导专家进行针对性且客观、公正的科学评审,因此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可行的评审指标体系,可加强项目评审中的精准性,从而达到抵消“打招呼”影响的目的。

  • • 3.3用科学的量化评审抵消“打招呼”的影响

借助科学、合理、可行的评审指标体系,可以引导评审专家开展针对性的评审,并给出客观、专业的评审意见,借助对评审指标的科学量化,产生项目的得分。项目是否上会或最终获得资助不仅取决于项目平均分,还取决于其在所有项目中的排名,这有可能降低“打招呼”带来的“成功率”,从而让“打招呼”的人知难而退,以达到减少干扰基金项目公正、科学评审的目的。

会评是在函评及学科推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评审,会评既要考虑学科的整体发展,也要纠正函评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实际上目前会评中专家可不受约束地对上会项目投“同意资助”或“不同意资助”票,进而可能使一些优秀项目因未获过半“同意资助”票而不被资助。

但是,科学的量化评审,无论对于答辩类项目还是非答辩类项目,则可以适当抵消“打招呼”的直接影响,且由于项目的函评得分取决于专家评审时对项目的客观评价,项目的会评得分取决于学科的推荐情况和在评审组会议上主审专家对所评议项目打分理由的说明及其他专家的认可程度,这将有可能减少优秀项目被“打招呼”的项目所淘汰,从而使得优秀的项目顺利获得资助。

4、展望

随着项目资助率的降低,科研资助机构都有可能面临“打招呼”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也存在类似我国基金项目评审中的“打招呼”现象,但“打招呼”发挥的作用有限,这主要是由于NIH相对完善的制度建设和评审方式在压制“打招呼”现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明确对“打招呼”的惩戒,另一方面则是科学、合理的评审制度确保了项目评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防止评审程序流于形式,评审意见流于套话。我们要把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倡的“公正性是生命,科学性是根本”落实到基金项目评审制度中,从而保障基金项目的公正、科学的评审,减少“打招呼”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确保优秀的项目或优秀的申请者最终顺利获得资助。


声明

本文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群聊!

火行
深耕自然科学(国自然、重点研发,省市科研项目等)与教育两大领域;提供各类申请经验、资讯、前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