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榜样力量·更好潍坊”第二届“感动潍坊”人物评选揭晓,以豪迈、歌尔、潍柴为代表的全市132.8万产业工人群体入选。
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化石为玉,人生为一大事来;如琢如磨,不为繁华易匠心。走进人海,你是沧海一粟;踏上岗位,你站立成塔。碧血丹心挺起中国智造,铿锵步伐蹚出民族复兴。
2024年,是潍坊产业大比拼的一年,拼出了潍坊经济“稳中攀升、向好奋进”的好成色。2025年潍坊市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24年潍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其中“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长10%。
拼搏奋进的征程上,132.8万产业工人是支撑产业提档升级的中流砥柱,居功至伟。
△第二届“感动潍坊人物“产业工人群体
他们是潍坊经济发展的“硬核”支撑
颁奖现场,当90名潍坊产业工人代表走上舞台,现场掌声雷动。
走在最前面的三名代表,分别是: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工匠、潍柴集团首席技师王树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齐鲁大工匠,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王新福;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豪迈集团王钦峰。
三位产业工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高学历,都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王树军毕业于潍柴技校,王新福毕业于哈尔滨一所中专学校,而王钦峰只有初中学历。
1993年,19岁的王树军从潍柴技校毕业后便进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车间维修工。
30年的时间,他一心扎根基层,专心致志与设备打交道,一次次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成为潍柴乃至国内发动机行业中设备检修技术的集大成者。
多年来,王树军带领团队先后实施重大工业革新项目260多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7000万元。他说,靠手艺吃饭,一辈子干好一件事,足矣!
初入歌尔,王新福只是一名普通的技能钳工,但他用20年的韧劲和执着逐步成长为新产业赛道的领军工匠和专家型技能人才。
VR等智能穿戴产品的点胶覆盖均匀性一直以来都是业内工艺难题。王新福主动挑战,勇闯技术盲区,带领团队创新探索出“无色胶水底涂圆周运动轨迹方式”,解决产品涂胶的不均、溢胶的难题,并推广至制造车间应用,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空白。
作为歌尔工匠人才的一面旗帜,王新福带领团队改造国内外项目生产线100余条,精密制造设备200余台,实现重大创新项目120余项,完成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发明创造专利20余项,培养工匠人才400余人。
1997年,我国第一台轮胎模具电火花成型机床在豪迈诞生,它的设计者之一,就包括只有初中学历的王钦峰。凭借刻苦努力和卓越的创新精神,王钦峰先后进行了60多项工艺革新,申请专利79项,授权专利69项。
2023年,王钦峰凭借精湛的技能水平和突出的工作业绩,成为潍坊市首位首席技师。
从一名初中毕业的普通技术工成长为学习型、创新型新型工人典范,王钦峰用“钻一行精一行”的坚毅在高端技术领域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
他们虽身处不同岗位,却都坚守在科研攻关第一线,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用实践推动高端装备行业创新发展,一次次破解企业难题,助推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他们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诗,也是潍坊千千万万个产业工人的代表,更是新时代工匠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诠释,是潍坊先进产业体系的“硬核”支撑。
他们将与更好潍坊同行,在“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城市精神的激励指引下,以奋斗诠释责任,用奉献书写不凡,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致未来!
他们用平凡之躯造就不凡之事
作为工业大市,明清时期的潍坊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工业盛景名扬全国。如今,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潍坊拥有37个行业大类。
从国际动力城到冠军企业之城,一代代潍坊产业工人扎根一线,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干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克一个个高精尖技术,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强音。
当前,潍坊规上工业企业达4471家,营收过1.2万亿、居全省第2位。亮眼数字的背后,是潍坊产业工人在经济发展中“站C位”“唱主角”,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潍坊经济一次次推上新台阶。
潍坊东方钢管有限公司的生产保障部机修钳工丁昌武,带领班组人员先后完成2条镀锌生产线、3条护栏生产线、2条立柱生产线、1条消防管生产线的设备制作,并提出了许多设计方面的改进建议,累积为公司创造价值1000余万元。
从门外汉成长为技术专家的安丘博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赵秀文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参与省市级研发项目10余项,做到“零误差”“零失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的杨艳生为减少装置运行成本,提出了丁烷异构化改造项目,对流程和原料比例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将异构化处理能力由10万吨/年增加到15万吨/年,将原料中异丁烷含量由65%降至45%,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000万元/年。
在潍坊,这样的工业“明星”还有很多,他们用“工匠精神”形成潍坊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是实现“更好潍坊”愿景的中流砥柱。
目前,全市共有大国工匠2名,齐鲁工匠29名,潍坊金牌工匠80名,潍坊工匠659名。他们用匠心筑梦,靠技能闪光,立足本职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就了潍坊制造的一个个“高光时刻”。
放眼潍坊,从能工巧匠到大国工匠,无数有为产业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奋斗的汗水,他们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让更好潍坊的工业成就不胜枚举。
职业教育是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教育的好坏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成色。潍坊作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职业教育综合实力稳居全省首位,每年为社会提供10万优秀蓝领工人,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职业兴才的路上,潍坊一直走在前列。不仅率先在全省推进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打通职业教育上升天花板;还率先在全国探索职业院校混合制办学改革,探索出“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模式”“豪迈中专模式”“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模式”,为全国职业院校混合制办学贡献“潍坊方案”。
潍坊多措并举培养壮大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提高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让更多产业工人“出彩出圈”,培育造就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刚过去不久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潍坊职业院校共参加40个赛项(承办赛项9个)且40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奖,勇夺金奖17个、银奖15个、铜奖8个。其中,金奖数量占全省22.9%,位居全省首位。
2017年,潍坊选手袁强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工业控制项目金牌,这不仅是山东的首枚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也是中国在工业控制项目上的新突破。2024年,潍坊选手孙伟龙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管道与制暖项目金牌,打破这一项目欧洲垄断。至此,山东累计获得3枚世赛金牌中2枚来自潍坊。
截至目前,潍坊全市高技能人才超过35万人,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人、全国技术能手67人、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17人、齐鲁首席技师187人,各项高技能人才指标均位居山东省前列。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和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有力促进了潍坊各产业发展,成为支撑潍坊工业发展的强大根基。
让“第一资源”成为“第一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广大产业工人支撑着潍坊制造、潍坊创造不断迭代发展,奏响了潍坊经济稳健前行的华丽乐章,形成了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厚重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