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今天的中国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岁月镌刻梦想,奋斗铸就华章。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报今起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沅澧大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详细询问春耕备耕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粮食生产,既是重视也有期待。
近年来,常德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2023年,常德市粮食种植面积883.25万亩,粮食总产量382.76万吨,两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常德粮食生产已连续20年稳居全省第一。
从6500多年前的城头山古稻田到现在的880多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常德人对于粮食生产的传承从未间断。经历一代代地培育和探索,稻作文明就这样生动地传承至今。
粮食生产的动力在政策。常德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上级政策,因地制宜出台举措,为全市的粮食生产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一项项惠农资金输送下来,农业生产主体的信心得到提振,潜力受到激发,能力得到提升。沅澧大地生机勃发,人们能够享受到政策与资金带来的红利,感受到春华秋实带来的喜悦!
“丰收”是秋天的代名词。然而,没有固若金汤、四通八达的水利设施,就难以建成大面积高标准农田,就不可能有五谷丰登的沅澧大地。
1949年以来,常德多次发生较大洪涝灾害。如何变水患为水利,是常德各级党委政府长期面对的课题,也是铸就一座粮仓所必备的条件。
1986年至1996年,随着洞庭湖一期工程等系列水利建设的上马和完工,常德,有了抗御大洪水的底气。
自2009年安乡县成为全国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开始,3年间,常德有8个县市区相继列入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市范围内的山坪塘清淤扩容整治工程同时启动。几十年如一日的治水与管水,构建起今日水系连通、水道畅通、丰枯相济、安全高效的常德水网。
高标准农田之“高”,就是常德“藏粮于地”的重要密码之一。今年7月底以来,我市出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给处于关键用水期的粮食生产带来严峻考验。对种粮户来说,高标准农田项目所整修或新建的山塘、渠坝就像一个个“蓄水池”,保住了农田灌溉“生命线”。常德市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数字式”高效田,引进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农业自动气象监测站、灌溉用水计量监测控制系统、远程泵房自动化系统及智慧农业云平台软件,实现了手机App或电脑远程控制阀门精准为农田“补水”。种粮大户只要按一下手机上的灌溉程序,水就源源不断流进了田里。
高标准农田之“高”,正在常德市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实践中逐步显现,为常德市粮食的持续增产带来了“加速度”,也为提振种粮大户的信心注入了“稳定剂”。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常德市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洞庭之滨山清水秀、绿色生态的优势,将推广高档优质稻、调优稻米品质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推动优良品种、生产基地、企业加工“三个轮子”扣齿连动,着力打造“常德香米”品牌,走出粮食安全新“稻”路。
稻香四溢的沅澧大地,展现着“洞庭粮仓”的常德担当!未来,有了科技的更多加持,沅澧大地的金秋稻熟图景将更加精彩。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编辑:李凌伊
一审:王双 二审:余梓林 三审:杨平
出品人:杨波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澧县融媒微信公众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在文章首尾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