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祭灶、扫尘、吃灶糖了吗
您知道福州人
“祭灶”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一起来看看
女儿女婿来送年
福州有“女儿女婿来送年”
《福州风土诗》记载:“始婚者女家送年糕于男家,其上以红枣、瓜子、花生仁缀成吉语,谓之‘新人粿’,俗例第一年,岳父母必先有所馈子婿,谓之‘年母引年仔’。其后则每逢年岁,婿当修礼致敬,礼物多四事,谓之‘四色’。”
岳家父母腊月炊一笼年糕,准备两条大红鲢鱼、一大腿猪肉,以及太平蛋、福橘等,给婿家送去,美其名曰“送新人粿”,助婿家轻松过年。为报岳家之恩,婿家会于祭灶前以年糕、猪蹄、福橘、鲢鱼等“四色”给岳父母“送年”。所送年糕,尺寸均大于岳家所送,故有“年糕斗大”之俗。岳家则以灶糖灶饼、花脸壳回送。
外婆送来花脸壳
花脸壳就像戏剧脸谱,用黄纸皮制成的。有张飞、关公、猴龙王、猪八戒、李逵、观音等“喝鬼骂阎王”人物的造型。这时,外公外婆就会去选购。有几个外甥(女)就买几顶。在祭灶前,外公外婆都会送花脸壳和灶糖灶饼给外甥(女)。
那时医术不发达,人们认为儿童戴上花脸壳,瘟神就见不着儿童真面目,就可以辟邪。
祭灶、贴“灶君纸”
祭灶即祭祀灶公
送灶王爷上天
但哪一天祭灶
在古代可是有规矩的
“官三、民四、船五”。也就说,当官者廿三祭灶,老百姓廿四祭灶,(疍民,连家船民)廿五祭灶。
福州民俗研究者郑子端先生介绍,在明末清初时,作为北方来的满人享有特权,因此也就享有廿三那天祭荤灶的特权,而汉族人只能廿四那天祭灶。
民国以后,福州又演变出祭灶两天的情况。
廿三夜祭荤灶,人们拿好酒好菜招待灶公,但是又怕他上天的时候,一身的酒气惹玉皇大帝不高兴,还醉醺醺得胡乱汇报。
所以等到送他上天的时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招待他,叫做“祭素灶”。
祭灶时,用灶糖灶饼、甘蔗、荸荠、福桔、豆腐(豆官)、油炸豆腐(烰豆官)、菠菜、腐竹、芹菜蒜等,一般十碗(碗数成双),焚香点烛,斟满美酒。家人虔诚地叩头、祷告,小孩们便唱着祭灶歌:
祭灶祭符图,灶前蜀隻铜香炉,
元宝是侬折,金裤是侬糊。
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妈落地保估侬,
保估侬爹务钱赚,保估侬奶福寿长,
保估侬哥讨依嫂,保估侬弟读书真聪明。
对于福州长大的孩子们来说
祭灶那天外公外婆会
给小朋友们分灶糖灶饼
甜甜的糕饼,单纯的幸福
可能就是福州人记忆中的“年味”了吧
祭灶时还会用到下面这些食物
↓↓↓
荸荠
荸荠(尾梨)
则是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
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甘蔗
福州人祭灶供甘蔗
一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头
寓意“节节高”和“金榜题名”
这里,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
一匹乌骓一条鞭,
送你灶公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谓道文章不值钱!
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现在还有用甘蔗(保留甘蔗尾)的讲究,寓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油炸豆腐·菠菜
而菠菜是红绿相间
“金砖白玉板、红嘴绿鹦鹉”
福桔
福桔成熟期恰在岁末
福州风俗以“红”见好
且“桔”与“吉”音似
所以也是民间吉祥物
小编按:传统节日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地域文化信息,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情感。那些热闹的庙会、璀璨的灯火、香甜的食品,是许多人童年回忆里的一抹亮色。而对于一些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旧俗,如祭灶过程部分带有迷信色彩、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民俗,我们应取舍改良,积极注入时代元素。
内容来源:福州新闻网、攀讲、《福州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