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政府大力度化债昨日落地。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为便于操作、尽早发挥政策效用,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
在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蓝佛安表示,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针对政府大力度化债方面市场热切关心的话题,大众新闻采访了相关专家和机构。
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较大规模开展债务置换能够帮助地方政府较大程度缓解当前所面临的财政收支压力和债务偿还压力,帮助地方政府腾出更多空间和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发展任务。在化债工作较好的完成之后,积极财政政策会在用途方面继续拓展,包括投资、消费、提振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等方面都可能进一步加力。
为何选择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而不是增发国债?
蓝佛安表示,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一是不增加政府债务总体负担,不改变地方偿债责任;
二是考虑隐性债务和法定政府债务之间的利差,预计可累计节约利息支出约4000亿元;
三是推动解决地方各类“三角债”问题,提振经营主体信心,降低金融机构呆坏账损失;
四是支持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扭转存量债务过度占用财政资源的困境,腾出更多资金解决基层“三保”及经济发展堵点问题,优化政府投资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如何?
信达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地方债务规模体量接近45万亿,债务压力增加主要来自于规模上升。虽然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但债务压力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利率来看,近3年来存量地方债平均利率逐渐下降,截至2024年9月,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已经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水平接近。
蓝佛安表示, 总的看,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一是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国118.7%、法国109.9%、加拿大107.5%、英国100%、巴西84.7%、印度83%、德国62.7%;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同期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
二是从举债用途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总的看,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来源大众新闻
总的解读就是化债新政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6万亿元,即允许地方政府2024年至2026年每年发行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合计筹资6万亿元,来偿还隐性债务。
第二部分是4万亿元,即允许地方政府2024年至2028年每年发行0.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合计筹资4万亿元,来偿还隐性债务。
上述两部分合计10万亿元,意味着未来五年通过借新还旧,可以偿还10万亿元隐性债务,地方仅剩4.3万亿元隐性债务需要在2028年前偿还。
第三部分是2万亿元,即上述剩下的4.3万亿元隐性债务中,有2万亿元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按原先合同是在2029年及以后到期,按照此前要求这2万亿元隐性债务需要在2028年之前偿还,但新政之下,允许它按原先合同在2029年及之后偿还,也就减轻了2028年底之前偿还2万亿元隐性债务压力。
这是近年来最大的化债举措,但富时A50期指应声大幅跳水,盘中一度下跌超5%,为何利好成为利空了?因为之前外媒小作文放风是12万亿,现在变成10万亿,不就成为利空了嘛,妥妥的预期管理,其实还有2万亿是隐性的,而国内政策之前预期是4万亿,现在变成10万亿,其实这次是历史“最大规模”的政策,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