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日上午,西园戒幢律寺的拈花堂里,一场“三皈五戒”的殊胜法会在此庄严地举行。在法会结束之后,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智性法师为“十一静心营”的营员们带来了一场以“三皈五戒”为主题的戒律讲座。
智性法师在讲座伊始,首先对大家来受持“三皈五戒”表示随喜赞叹,随后开启了“正确理解三皈五戒”的开示。法师首先讲述了四种三宝:
一、化相三宝:指佛陀在世时的佛法僧三宝。
二、住持三宝:指佛灭度后,以佛像舍利、经书经卷及僧团所组成的三宝。
三、一体三宝:指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
四、理体三宝:指佛所证得的最究竟圆满的法身、究竟了义的佛法道理及圣人僧团所组成的三宝。
其中,理体三宝是真正所要皈投的“皈依境”。皈依佛,即通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清净法身。皈依法,即皈于灭谛、涅槃之究竟真理。皈依僧,即皈于同证真理的第一义谛僧。
法师进一步解释了“皈依”的含义,即为“皈投、依靠”之义。初学佛法之人,修行的力量和智慧不够,因此需要依赖“三宝”,通过三宝的加持和引领,逐步走上解脱之路。
接着,法师详细讲解了“五戒”的内容。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中的前四条戒被称为“性戒”,体即不善,违犯世间伦理道德,无论受不受戒,一旦违犯,都将感恶报。但可以通过忏悔减轻罪业,令重罪轻报,轻罪阙缘不受报。如果受了五戒,违犯了四根本重戒,就无法再受五戒乃至出家了。酒戒属遮戒,违犯酒戒可以向一位出家师父忏悔。
通常所说的“戒”,总共有三个名称:
一、“律”,音译为“毗尼、毗奈耶”等,翻译为“律”。“律”是戒律的总纲领、总教法,因此有“律藏、毗尼藏”之说,而不说“戒藏”。
二、“戒”,音译为“尸罗”,翻译为“戒”。“戒”是从因位上说,具有“禁止和警策”两种含义。从解脱修行的角度,“禁止”造作不善业,即为保护之义,而不是所谓的“约束”。受戒所纳受的是“无作戒体”,任运的起到防非止恶的作用,进而时时刻刻地保护我们。“警策”即为提醒,在对境的时候,提醒我们如理作意,依靠戒体的善法力量,对治烦恼而不造作恶业,进而成就持戒的功德。
三、“别解脱”,音译为“波罗提木叉”,翻译为“别解脱”。这是从果位上讲。对境所生起的无量烦恼,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断除,需要通过戒律的提醒和保护,以及定慧的力量,一一断除,分别解脱,因此称为“别解脱、别别解脱”。
最后,法师讲解了“五戒”的具体内容。
一、杀戒,分为“大杀戒”和“小杀戒”,堕胎属于“大杀戒”,犯根本戒;杀动物属于“小杀戒”。又有自作和教他作两种犯戒。
二、盗戒,佛制盗五钱犯根本,但现在无法确定“五钱”具体是多少,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哪怕是一厘钱也不能犯;他人犯盗,如果有忏愧心,判罪可以采取相对宽松的标准。
三、邪淫戒,非合法夫妻关系间的性行为属于犯邪淫戒。
四、妄语戒,分为“大妄语”和“小妄语”。说“过人法”,即超出世间法范畴的,属于“大妄语”;说世间法,属于“小妄语”。简单来说,妄语就是口是心非,心口不一。五戒还包括两舌、恶口和绮语三种口业,含摄在妄语戒中。
五、酒戒,戒律对饮酒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即使是一点点的料酒、药酒也属于犯戒。
法师的教诲充满了慈悲和智慧。在讲座的末尾,法师特别提醒,受戒后,应当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行,不能让家人和朋友由于我们的学佛、受戒而产生烦恼,要让他们看到我们学佛及受戒后的转变,进而感受到佛法的益处,尽可能避免他人对佛法产生误解和毁谤。
法师解释了关于“三净肉”的问题。三净肉,即是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但即便是“三净肉”,严格说也有间接杀生的恶业,应尽可能地避免。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罪业来到这个世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深深的忏悔,来洗涤我们的心灵。可以通过拜八十八佛、占察忏等忏悔法,以及行布施等种种善行,来减轻罪业。
在法师的带领下,大家共同进行了回向,将此次法会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讲座在一片和谐及祝愿中落下了帷幕。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苏(2022)05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