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营 | 佛法人生成长历程

旅行   2024-10-31 21:24   江苏  


2024年10月3日上午,在西园寺拈花堂,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法嘉法师为十一静心营的营员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佛法人生成长历程”的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法嘉法师先从题外话——讲法的两种类型:“逐句讲解”和“心得开示”说起,认为二者各有特点。一般情况下,逐句讲解经文适合中高级听众把握经文原义;讲师心得开示适合初阶学者,针对性地解决时下问题。

本次讲座分为三部分:第一,佛法与世间法的区别;第二,为何佛法人生需要次第修行;第三,佛法人生的四个阶段。法师强调佛法学习应当由浅入深、阶梯性地进行;同时,佛法理论与佛法实践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



1


在讲座第一部分,法嘉法师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佛法与世间法的区别。

就世界观而言,佛教不认为存在客观唯一的世界。有情众生由共业看到大略相似的世界,因相近而误以为唯一。此世界实乃众生心心交涉、心物交涉之呈现。缘起如幻的存在离不开众生的认知,众生由于认知不同就看到与自己认知相应的世界。正所谓一人一面,千人千面;心浊则国土浊,心净则国土净。

就价值观而言,法师认为:在佛法中,心重于行,动机重于结果;苦乐源自内心,烦恼是痛苦的根源。当自己认知转变,对同一事件的感受亦会随之改变。因此,修行重在修心。一件事的成败,不单来自自方的努力,外缘的配合也极其重要,所以事情的成败难以把握,不能强求。然而,只要我们从利他心出发,即使事项失败,也不会带来极端痛苦。原因是:我们做事是本着布施利他和修养善心的目的来做的;事虽未成,修心已到,不起烦恼,则不生痛苦。

就人生观而言,改变认知也就改变了命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激发着人们的贪婪;互联时代,信息茧房,导致人们的成功目标单一。单纯强调物质财富发展,忽视心性提升,导致我们外强中干,产生种种焦虑,而佛法正是对治焦虑的一剂良药。当我们学修佛法时,内心会逐步得到净化。当心性提高后,即使面对同样的人生逆境,我们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抉择,命运由此改变。


2


在讲座第二部分,法师从两个方面讲解了“为何佛法人生需要次第修行”。

一、佛法义理博大精深,深浅不一,因此学习经典也应由浅入深。首先学习佛教史、佛教思想概论等宏观易懂的框架性知识;然后,学习道次第、部派论义等专书;最后,根据自己的特长专精某宗某派的经典。

二、每个人的修行起点和烦恼轻重状态不同。当起步低时,应选择基础的教法学修;反之,则可选择高阶教法。法师强调修行需发长远心。修行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不是平路,而是山路。修行过程如同开车一般,或加速,或减速,或掉头,或倒车。其目标是心性的提升,但应根据自己的身心状况进行灵活调整。



3


在讲座第三部分,法师则强调了佛法修习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皈依初入佛门预备阶段,修养人天善法阶段,修养出离心阶段与修养菩提心阶段。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各有因缘条件。每个阶段都有学修的重点和容易出现的误区。

在预备阶段应当以学修三皈依为主。三皈依的核心是皈依法,而不是皈依人,八正道以正见为先,所以学法乃是重中之重。一、要避免皈依后,依人离法的现象,自己勤研经论必不可少。二、认为佛法是做好人、做好事,不需要学习。三、追求神通、感应。

第二阶段则应以人天善法为主。行者应当主修十善业道,长养善心善法。其中容易产生的学修误区有:一、受戒后,用戒律观察他人过失。二、认为不犯根本戒,即是善持戒。三、碰到逆境,归因于自身业障深重。四、认为佛法修行要点全在定学。五、认为戒定慧三学自动增上,而不知三者皆需单独学修等。

第三阶段则应以出离心为主。行者应当主修四圣谛,以减轻烦恼,向无我迈进为目标。修四圣谛应以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为路径。苦谛如病,初应遍知;集谛如病因缘,次应远离;灭谛如无病,次应触证;道谛如良药,复应修习及多修习。其中误区有:一、以为出离心是消极避世心,出家心。二、不认识烦恼,将烦恼理解为苦受。三、认为断烦恼是小乘修法,大乘佛法无需断除烦恼。四、认为修行是培养觉照,文字和思考是修行的障碍。

第四阶段则应以菩提心为主。行者应当主修六度、四摄,并以帮助自他断除烦恼为目标。其中误区有:一、受菩萨戒后,不考虑自身情况,强力布施。二、将世间成就,误解为菩提心广大。三、忽视声闻乘佛法的修持。四、认为佛法既然是智慧,则一通百通,无需广学世间知识。五、认为六波罗蜜中的任一波罗蜜自涵盖其他五波罗蜜。

最后,法嘉法师为大家送上祝福:愿三宝加持摄受,愿大家福慧圆满、身心自在、法喜充满,共同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稿/亦真

编辑/智力

摄影/网络部摄影组

图片编辑/智和

排版/慧仕

校对/常淼 法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苏(2022)050006

西园戒幢律寺
发布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新闻、法讯、活动及戒幢佛学研究所动态。“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苏(2022)050000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