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小故事
每一位五局员工都是“信·和”文化代言人。为持续推动“信·和”文化“共知、共识、共行、共享”,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于“一最两创、三强三优”高质量发展,局微特开辟“‘信·和’小故事”专栏,聚焦身边人、身边事蕴藏的“文化基因”,今天带您走进——
(一)
“听到什么声音了吗?”2021年11月23日凌晨5点,华丽高速项目正在进行爆破后的排险作业,时任现场工程师的刘自贵察觉到不对劲。
“有异响!”测量员刘起闭上眼睛仔细听了听,随即开展观测。
“绝不能有任何人受伤!迅速组织人员、机械撤离,启动应急预案!”项目经理张军收到信息后立马进行部署,但额头上早已沁出豆大的冷汗,浑身惊起了鸡皮疙瘩。
早上6点,在发现异响一小时后,拱部钢架出现了20公分超量变形,远超安全预警。6点27分,隧道开挖断面处出现连续32米塌方。
所幸,此时人员机械已全部安全撤离。
项目团队不得不再一次停下来,研究、探索新的施工方案。对此,这个平均年龄仅29岁的项目团队早已习以为常。
华丽高速第18合同段项目“程海湖1号隧道”是全国首例穿越程海—宾川“全新世”活动断裂带的特长公路隧道。受断裂带影响,隧道区域内构造应力作用强烈,导致洞内施工环境变化莫测,项目团队必须时时刻刻打起十二万分精神。
由于国内尚无成熟、可靠的建设技术和经验借鉴,为攻克隧道大变形技术难题,大家只能通过一次次邀请专家学者研讨、一次次调整和尝试来验证施工方案可行性。
“就像摸着石头过河,用人的坚韧和大自然做极限拉扯。”刘自贵说。
(二)
“拉紧了别松手”“有喷嚏都要憋回去”……
安全绳的一头绑在变形的拱架上,另一头,系着项目总工潘万语和安全总监刘鑫。手电发出的光柱在幽闭的塌腔中摇晃着,四周只有绳子摩擦钢筋的吱吱声、心跳声和呼吸声。
2023年6月2日,隧道变形区域持续发生拱顶下沉和仰拱隆起加剧现象。
当务之急,是确定病害塌腔区域是否存在山体蠕滑情况、塌腔范围和破坏程度,实地勘察收集第一手资料。
虽然监测数据反馈塌腔区域变形相对稳定,但洞内情况依旧瞬息万变。“我们上。”潘万语和刘鑫示意大家退后,尝试从仅90公分宽的狭小洞口钻进病害塌腔内部,查看病害情况。
当他们俩爬过洞口时,其他同事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屏住呼吸,守着安全绳的这端,生怕发出丁点响动,给他们造成危险。
“没事,里面空间还可以。”直到潘万语熟悉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他们带回的宝贵信息给专家提供了后续方案制定的判断依据,经过多次优化,确定了病害处置方案和新的施工方案。
“虽然危险,但总要有人干。”潘万语回想起这件事,仍旧记忆犹新。
▲华丽高速项目部分青年员工合影
华丽高速第18合同段项目位于云南丽江群山之间,方圆十多公里除了项目部荒无人烟。2016年至2024年,项目团队在这里坚守了整整8年。施工方案确定,就耗时5年。
“这是一条长长的路,好在我们携手顺利走完了。”
2024年9月28日,云南华丽高速实现全线通车,让原本6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至2个多小时,惠及沿线110万群众,也为国内穿越发震断裂带的特长隧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和施工经验。
责编|马祥、刘宇星、熊天慧 二审|廖婕 三审|李晓红
来源|中建隧道
联审|基础设施部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建五局融媒体中心
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