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国家奖学金。经过严格选拔和评审,全院共4名学生荣获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接下来让我们一睹部分榜样们的风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刘蓉蓉同学!
个人简介
刘蓉蓉,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2021级本科生,汉族,中共党员。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成都理工大学“优秀学生”称号;“建行杯”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二等奖;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专注学科前沿,主持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发表软件著作权一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参与成都第31届大学生运动会等活动,曾获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称号。
个人事迹
01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还记得刚步入大学时,我对于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没有一点安排和计划,那时候我是迷茫的。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学长,他告诉我大学不是用来摆烂的,如果暂时没有目标,那就先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虽然他是来向我推销的,但是他的话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学习上,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每节课我都会认真听讲,牢记专业知识,最终取得了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优秀学生的荣誉称号。在课余,我也勇敢突破自我,去尝试主持和演讲,老师的鼓励和认可让我不再胆怯,最后获得了演讲比赛校级二等奖,我发现原来我真的可以。同时,为了使自己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在大一上学期我就找了指导老师,经过半年的学习,我作为项目成员参加了一项省级大创,虽然项目内容与专业没什么关系,但却让我感受到了科研的严谨与魅力,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
02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起初,我对勘查技术与工程这一专业领域知之甚少,甚至将未来比作“挖矿之旅”。然而,随着一门门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的使命并非直接“挖矿”,而是运用专业知识去“找矿”。这一认识的转变,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该学科对于国家发展和安全所承载的重大意义。在记忆中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马角坝的综合地质实习,当那些隐藏于地下的地质构造在我们的努力下逐渐清晰呈现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物探技术的无穷魅力。
拥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能力素养,怀揣着对专业领域的探索热情,我有幸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主持了一项省级大创,并成功发表了一篇软件著作权,这不仅是对我专业技能的一次深度锤炼,更是对我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这段经历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我开始意识到,勘查技术与工程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找矿与地质勘探,而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前沿科技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地球科学研究的不断向前。我看到了勘查技术与工程在未来社会中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前景,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这一领域的决心与信念。
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前提下,我也会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大一时期为了丰富大学生活,我加入了地球物理学院司仪队和创新创业促进会,主持学院新生晚会等各种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建行杯”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等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志愿实践,在成都第31届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四川省“百校对千企”大型校企对接交流活动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至今日,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三年了,这三年我完成了很多事情,成功获得了保研名额。我很庆幸自己的努力有了收获,也很感谢学校给的机会。当然,这一路我也错过了很多,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我相信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可能在当时对我们来说是过不去的坎儿,但是我们要相信每一次的坎儿都将会成为我们实现飞跃的跳板。每当我回首往昔,细数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都愈发深刻地体会到,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才是最为宝贵的。
如果一个人知道前进方向,那么去哪里都是顺风。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一直在路上,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寄语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不去追求幸福,而且幸福的追求。我们都会有迷茫的时刻,别慌,在路上多花点时间,到达才有意义,所有努力最后都会变得清晰。
编辑 | 罗楠 丁雨晗 陈祥瑞 刘殊佑
责任编辑 | 詹凯
地球物理学院新媒体中心
热度 × 温度 × 跨度
=
地物青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