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刊发王洪彬署名文章《勇担“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使命 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教育   2024-12-04 11:10   河南  


《河南日报》刊发王洪彬署名文章《勇担“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使命 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12月2日,《河南日报》刊发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洪彬署名文章《勇担“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使命 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文章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及省委主要领导来校调研时的指示要求,阐述了河南科技大学作为“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在高水平打造科技策源地、高质量打造产业孵化地、高标准打造人才新高地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彰显了学校努力把自身的创新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全力建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篇章作出积极贡献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省委主要领导来校调研时强调,河南科技大学要锚定一流目标,建强研发平台、做强学科学院、育强人才团队,把洛阳现代化建设与河科大高质量发展融合起来,以河科大为内核打造科技策源地、产业孵化地,切实把高校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走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发展路子。作为“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学校勇担使命任务,充分发挥创新人才聚集、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发展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河南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抢占发展制高点,高水平打造科技策源地

高校作为科技策源地的重要内核,应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河科大坚持“三个聚焦”,注重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融通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应用研究牵引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研究,力求取得标志性突破性引领性科研成果,助力产业发展。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构筑重大创新平台。学校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高标准谋划建设了“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新材料与智能装备河南省龙门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9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充分发挥“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应用基础研究优势,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牵引,聚焦材料干摩擦基础、载流摩擦学、步进摩擦学和轴承材料及摩擦学共性技术4个特色研究方向,全方位系统性开展载流摩擦学研究,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需求,奠定了河南科技大学在业界的领跑地位。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标志性创新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学校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努力在国家“卡脖子”问题上实现技术突破。近年来,学校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创先争优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9项,参加国家863、97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产出多项重大创新成果。主持的“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项目,实现了我国半导体封装、数据传输、医疗器械有源线束及电子元器件等关键导体材料的国产化,保障了我国铜及贵金属线材高质量生产,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承担了航空、航天、舰船等特种轴承有关国防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链攻坚专项,突破了高速重载高温航发主轴承、海洋环境耐腐蚀轴承、超低温轴承、空间长寿命轴承的研制技术难题。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作为河南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着力解决“不能转”的问题;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90%归属成果完成人,着力解决“不想转”的问题;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着力解决“不敢转”的问题,有力推进了高水平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2023年以来,学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361项,转化经费1.1亿元;研制的“智能辣椒精量直播机”在中国一拖成功转化并批量销售。联合开展的高铁轴箱轴承设计理论和试验技术研究,突破了高铁轴承正向设计与评价方法,联合研发制造的高铁轴承已试车安全运行25万公里,为我国高铁轴承自主可控作出了贡献。

二、培育发展新优势,高质量打造产业孵化地

学科建设作为产学研用全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应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推动提升学科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黏合度,成为地方产业孵化地的重要支撑。河科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三个紧盯”,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服务产业孵化高质量发展。

紧盯产业结构布局,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学校坚持将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企业技术创新难题紧密结合,持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聚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突出轴承和摩擦学优势特色,凝练形成“载流摩擦学”具有“单项冠军”特质的世界一流学科突破方向,打造学科高峰。目前7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布局建设了8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成机械、材料、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等4个省特色骨干学科(群),入选省级重点学科27个,为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紧盯产业孵化需求,发挥大学科技园平台优势。学校将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融合,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运营8年来,累计孵化企业200多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92%,居省内科技园前列。通过“自创促转”模式,推动农学院侯文邦教授在大学科技园创办洛阳智胜龙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豫西地区甘薯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17亿元,使1万多人脱贫致富,获得2020年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科研征程奋斗者·侯文邦”为题予以重点报道。

紧盯校企供需对接,推动产学研用同频共振。持续强化产学研用办学特色,用好用活“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合作新模式,强力推进校地战略合作、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校所协同创新,不断促进产业集群化、现代化发展。近年来,学校与中国一拖、中信重工、中航光电、360集团等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创新平台69个、校企研发中心101个,累计获批国家专利1300余件,签订技术转让、许可、开发、服务等合同1000余项。重点参与铜基、铝基、钢铁材料、农机装备等8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服务我省“7+28+N”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目前,正在和洛阳市政府一起谋划建设洛阳科技创新港,打造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及新型大学建设实验区。

三、蓄积发展新动能,高标准打造人才新高地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河科大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贯彻落实省委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三个着力”,设立“人才特区”,探索实施务实高效的引、育、管、用模式,培养打造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着力靶向精准施策,推进高端创新人才引育“起高峰”。以创新平台汇聚国家重大工程装备、智能农机装备、高铁轴承等“大国重器”急需人才,强化重大平台聚才育才功能。组织实施“龙门人才工程”,制定实施引育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以及学术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和教师能力提升等具体举措,构建了定位明、层次清、衔接紧的人才引育体系。

着力激发人才活力,营造人才发展优良“小气候”。注重激励保障,突出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鲜明导向,加快构建高能级多元化人才平台体系,形成对标一流、上下贯通、配套完善的人才政策矩阵。狠抓政策落实和跟踪评估,注重解决人才关心的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安居、职称评聘等实际问题。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PI制、“揭榜挂帅”、“赛马制”等,为引进的3名领军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6000余万元,将入选的3名海外引才专项人才直聘为教授,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着力强化创新引领,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活力源”。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构建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体系,办好卓越工程师学院,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高端轴承和重型装备等领域培养急需紧缺的战略人才。“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赛事最高奖持续突破,荣获国家级奖项99项,其中特等奖2项、金奖9项,学校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优胜杯”“优秀组织奖”,连续多年大赛总成绩位居河南省高校首位。学校积极推动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创融合,赛课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努力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宽广国际视野、过硬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扬帆再出发,奋进正当时。学校将认真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来校调研指示要求,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双一流”大学创建的责任感紧迫感与使命感,鼓足干劲、勇担责任,吹响“冲锋号”,按下“加速键”,进一步匹配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全链条贯通融合,加快推进洛阳科技创新港等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努力把学校的创新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全力建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河南日报》新闻链接:

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

384934609965547520502868




END


精彩回



河南科技大学 青年传媒联盟


编辑:青年新媒体工作室 冯晓晴

素材来源“河南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

校对:冯晓晴

审核:李婉萁 庞可馨

微博关注:@河南科技大学团委

欢迎来稿:hkdqncmlmwx@163.com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河南科技大学团委
共青团河南科技大学委员会官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