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场合,不要贬低自己家人。
你好呀,我是小小草~
老祖宗告诉我们:“家丑不外扬”,是有道理的。
但总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情绪,看到熟人就喜欢吐槽。吐槽父母的不公和区别对待,吐槽爱人不讲卫生不做家务,吐槽孩子又笨又不听话。
殊不知,贪图一时口舌之快,不仅不能改变现状,还可能伤了感情。
家庭中成员间的相处,我们也要秉承“相互激励”的原则,多些表扬,少些抱怨,营造积极正向的能量场。
如此,家庭才会越来越兴旺,幸福绵延。
1
说父母的坏话,只会显得自己可怜
公司有个同事,在闲聊中多次跟我们提及她原生家庭的不幸。
母亲软弱无能,父亲自私霸道又重男轻女。而母亲偏偏只生下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
于是,父亲对这个家庭更加没有责任心。
家里家外都是母亲一个人操持,父亲则喝酒打牌,每天到处闲逛无所事事,对两个女儿也从来不管不问。甚至不让两个女儿读书,一心只想让她们找有钱的上门女婿。
我听了挺生气,都是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这样的事?
我们听听也就罢了。但有一次大家发生了一些冲突,没想到另外一位同事突然说一句:“从小就没得到爱的人,当然不知道怎么爱别人。”
意有所指很明显,我们都楞在了那里。
如果碰上父母不好,不是我们的错。
长大后尽快离开,与原来的家庭和思维方式来个彻底的断舍离。然后潇洒转身,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是这样,与公婆相处也是如此。
记得儿子两三岁感冒时,婆婆瞒着我抱去乡镇医院看。我得知后自然有些生气,乡镇医院医术有限,小小的发烧感冒下药都很猛。
没想到的是,婆婆在医生面前把我“告了一状”。
后来,医生就对很冷。话里话外都是,我不信任他,没必要在他这里看。我果断把儿子抱走了,一句话没说。
不吐槽不抱怨,给双方留下最后的体面。
说父母的不好,只会显得我们自己很可怜,缺乏爱的呵护。
博取外人的同情,又有何意义?
2
说爱人的坏话,只会让别人看笑话
热播剧《小巷人家》中,有一个男人真的很让人讨厌,那就是由闫妮饰演的黄玲的老公。
他是封建愚孝的典型代表。
婆婆过生日,黄玲忙了一天,桌上却没留她的一席之地。婆婆让她带着女儿去厨房吃。回到家,老公开始PUA,“你是长媳,今天表现很不错。”
真让人生气。
还有更过分的,婆婆摔伤了,还要求正在上学的孙女放学后去照顾她,此后她半夜喝水上厕所。黄玲自然不同意,女儿也是她掌心的宝。
可即使如此,黄玲从没有在外人面前说过老公的坏话。哪怕是对住在同一个院里的闺蜜宋莹。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老公仍然是受人尊重的庄老师。
黄玲用她的隐忍、勤劳和温柔,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爱,让女儿在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也健康成长。后来,老公也终于意识到对黄玲的亏欠,选择了站在她这一边。
试想一下,假如黄玲时常吐槽和抱怨老公,也许这个家早就散了。
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
夫妻之情,是这个世间唯有没有血缘关系,却又胜过血缘亲情的一种感情。两人一起从青年走到中年,再携手步入老年;一起养儿育女,经历生老病死。
多年相处,早已摸透了彼此的性情,知道对方的缺点和软肋,如左手和右手,如嘴唇和牙齿,早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说爱人的坏话,丢的是自己的脸面。
外人也不过是听听笑话罢了。
3
说孩子的坏话,只会显得自己无能
一幕儿时的记忆,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
湖北的农村,其村庄结构布局大同小异。村口一条大路进来,就可见一方池塘,围绕水塘坐落着各家各户。
90年代初,打工潮还没有兴起。
村里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在家务农。
早上的池塘,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农村人起得早,天刚微微透出一丝亮光,池塘里就满是洗菜洗衣服的大娘和嫂子们。这既是劳动场所,也是八卦集中地。
我家就在池塘边,总能听到她们的聊天说话声,那是我最讨厌的声音。
因为其中也有我的妈妈:
“我家那个任性得很,她不愿意做的事,你打死她也不动。每天放学回来家务活也不干,懒得很。”
妈妈吐槽的自然是我。每到这时,我怨恨的不仅有我妈,还有所有在场的人。为什么不反驳?我真是这样的吗?恨意一点点积攒。
以至于后来很多年,我都不太搭理这些人,碰到了也不打招呼。
直到后来出嫁成家了,直到年龄渐长看透了人性,直到家乡成了回不去的故乡,童年的伤害才渐渐淡去,变成一抹夹杂着蚊子血的回忆。
你无意中说孩子的一句坏话,TA真的会记很久。
也许从此变得自卑,对周围人充满恨意。
真正优秀的父母,懂得为孩子赋能,适时夸赞,而不是口无遮拦地抱怨和指责。
4
写在最后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管住自己的嘴,是一个人这一生重要的修行。
聪明的人,会团结起一家人,朝着一个方向去发力。引领大家奔向共同的目标。
正所谓“家丑不外扬”,如果家里鸡飞狗跳,多找找自己的问题;如果家里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及时去沟通和做出改变。
而非指责、抱怨、对外吐槽,发泄自己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