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推荐读者:张舒雅
暴力这个词我想你不会陌生,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冷暴力等等,那你听说过“暴力沟通”吗?有些人也许会想到别人对你的负面评价,让你感到不舒服的、不平等的交流,甚至脏话、吵架,引发冲突,我想这就是我们对“暴力沟通”的印象。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友人赠予我的好书——《非暴力沟通》。我想,这该是我最该感谢的朋友。她总是能在我困惑时帮助到我,既是书本的力量,也是她的能量。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出生于1930年代的美国,身处乱世,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置身于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工作,有着50多年实践经验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不仅指导人们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这种沟通方式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沟通广泛存在于人类各种交往等关系中,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交流。这是一本传递善意的书,我将介绍两个我最喜欢的模块。
关于如何表达愤怒里提到为什么我们会生气?第一步就是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孩子成绩不好让爸妈真失望!”“你这么做让我很丢脸”我们就难免会指责他人。当我们把这种外在刺激当成生气的内在原因时,我们便容易将指责变成习惯。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脱口而出那些伤人的话语,而是专注去感受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豁然开朗或者解开矛盾。
用心体会自己,感受自己的需要,而不再纠结于别人的做法,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你会发现,我们越是留意自己的心理活动,我们越能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和所求。所以作者认为,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他坚信,专注于我们的需要,远比评判他人更有益于生活。其实运用到生活中,还是很难操作的,但有一个句式能帮到我们,例如,将要生气时,我们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
关于如何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亲身实例,例如表达感激。他跟我们张不开嘴去夸奖对方的人一样,犹豫,怕对方听到后尴尬,或者心里假定对方早就知道我们内心的情谊。这当然是自己的臆想!你不说对方怎么会知道你的想法呢?小时候的作者怕再不说出口就没有机会让病重的舅舅知道自己很爱他,纠结后还是克服了困难,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场面意外得温馨、毫不尴尬,反而,舅舅很开心。作者兴奋得回家又写了一首诗寄给了他。虽然三周后舅舅还是去世了,但却给他最后的时光带来了精神慰藉,因为后来,从舅妈那得知,往后的日子,舅舅每天都请人读那首诗给他。
显然,这本书不是“一次性”的。我是说,看完以后不能很快做到真正的“非暴力沟通”,但至少看一遍就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例如思维模式。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界会放宽至少“一步”的距离,从当事人的视角转换成观察者视角,甚至跳脱出来成为对方视角,这样做你就会看淡当下的争吵,内心会开导你,让你逐渐能够平静下来,更有人可以做到再也不会动怒去争吵,从而改变与人交往的方式,开放智慧的花朵。如果你恰巧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我相信你会为了自己能够更顺利地与人交谈、更融洽地处理各种关系、更放松的开心生活而做出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你能做到非暴力沟通!
“我不希望他听到的是指责,我希望他听见我的心声!”指责别人是很容易的,人们也习惯了听见指责。有时,他们会认同这些指责,因而自责。有时,他们会痛恨我们批评他们——但这样都无法令他们做出改变。一旦我们能注意到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就像出租车里的那位先生一样,我们也许需要慢下来,再花一点时间去聆听他们的痛苦。
来源:独山子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