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视察大寨,对陈永贵说:我年纪大,应该是最后一次来

文摘   2024-07-30 23:48   江西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曾流行一句红色宣传标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这标语代表了当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三大领域的突出成果。大庆因其油田而闻名,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也广为人知。然而,与这两个领域相比,农业标杆——大寨,似乎少有人知。
大寨村,位于陕西省昔阳县的太行山石区,因土地贫瘠,长期处于赤贫状态。然而,在六十年代,大寨人民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先进的“大寨式分工”管理模式,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奇迹。这一成就被中央知晓后,“大寨村”被毛主席誉为农村集体化的标杆,各地纷纷学习“大寨村模式”、贯彻“大寨精神”。周恩来总理也高度评价大寨村的成功,称其在于团结群众和先进指导思想,而其中的关键人物便是陈永贵。
陈永贵于1914年出生在山西昔阳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由于当地土地贫瘠,大多数农民无地可耕,只能为地主做长工。陈家也是如此,父亲每日辛勤劳作,却经常遭到地主的欺凌。一次,地主家的小儿子欺负陈永贵的姐姐,陈永贵气愤难耐,上前与其争执,结果被父亲制止并严厉责骂。父亲摸着陈永贵被打红肿的脸,心疼地说:“要是以后你有能耐就离开大寨村,我在这里受了一辈子苦,不希望你再和我一样。”这话深深烙在陈永贵心中。
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第二阶段,解放军逐步掌控大片地区,并开展土地改革。昔阳县的农民们欢呼雀跃,摆脱了地主的剥削。陈永贵激动地说:“共产党就是我们农民的菩萨,我们翻身啦。”此后,他加入共产党,成为民兵,积极参与解放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陈永贵因踏实能干,很快被提拔为大寨村生产委员。在担任生产委员期间,他常常在田间地头视察、帮助村民,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尊重。后来,他当选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成立合作社,进行土地改革和水利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村子的生产力。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村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从贫困走向了富裕。山坡被修成梯田,灌溉系统四通八达,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1963年,大寨村创造了亩产七百斤、总产二十万斤的记录,山西省委得知后,亲自前来视察,并将大寨村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模范村。陈永贵也成为全国闻名的模范书记。
1964年,陈永贵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讲,讲述大寨村的发展事迹和经验。面对如此大的讲台,他紧张地说:“能站在这里讲话,我很感动,也很惶恐。感动是中央给我这个机会,向全中国介绍大寨村。惶恐的是,我何德何能在这里接受人民的检阅,并不是我干有多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好,是党中央推行合作社的决定好……”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合作社有你们大寨村这个招牌,我放心多了。”陈永贵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周总理也向他表示:“我打算带阿尔巴尼亚的客人去你们大寨村看看,向他们介绍一些咱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不会太打搅村子的日常生活吧。”陈永贵答道:“乡亲们还巴不得总理过来住几天呢。”周总理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寨村是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旗帜,你们要继续努力,这个大旗可不能倒。”
1965年至1973年间,周总理多次带外国外交团视察大寨村,介绍大寨村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合作社制度。每次提到大寨村的进步,周总理脸上都洋溢着骄傲。在最后一次视察时,乡亲们挽留他多住几天,周总理感激地说:“谢谢大家,但是公务在忙啊。大寨村可真给我们国家长脸啊。”他转向陈永贵,说道:“大寨村有你,我放心多了。我年纪大喽,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来了,你可不能松懈,带领乡亲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陈永贵坚定地回答:“大寨村绝不丢咱们国家的面子,我们会继续砥砺前行的。”在他的带领下,大寨村继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成为全国农村集体化建设的典范。


南书房文史馆
每天分享有趣、通俗易懂的历史文章,关注我,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