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A股有望反弹!十大券商都瞄准了这两个赛道

财富   财经   2024-09-02 18:15   北京  

@所有人,本文有福利,文末领取!!!


 文丨牛犇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今天(9月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投资者期待的“开门红”并没有出现,沪指再次低开低走,而这已经是5月高点以来持续调整的第74个交易日。

本轮A股持续调整期间,几乎没有形成像样的反弹,只有在6月、7月和8月月底的时候出现了异动拉升的情形。那么,9月,还会是这样吗?


有望反弹
概念龙头已收出多个连续涨停

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发布了9月策略,从其观点来看,A股有望反弹已成共识。

如中金公司认为,9月,市场有望边际回稳。理由主要有三:一是当前A股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披露已经结束。进入业绩真空期,部分领域基本面压力阶段性释缓;

二是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近期7月工业企业利润,8月PMI数据陆续公布,都反映出国内需求阶段不强的现状,需要稳增长政策的发力支持。此外,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已经优化利率调控机制,在美联储降息后,政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三是随着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抬升,全球资金有望迎来再配置,这或利好中国资产。

国金证券则明确指出,9月若能明显降息,将“吹响”市场进攻“号角”。

东莞证券、信达证券、中原证券等也都有相似的观点,认为9月有望反弹。同时,东莞证券指出,“从技术面看,8月末大盘企稳回升,创业板指录得三连阳,市场量能亦逐步恢复,投资者信心有所回暖。经过持续震荡回调后,当前A股已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安全边际,人民币汇率走稳亦对资金面以及市场信心带来提振,9月有望成为大盘修复反弹的窗口期。”

但信达证券同时指出,9月的反弹能否成为反转的契机还不确定。“因为在A股历史上,第一个底可以是政策流动性推升,但第二个底大多需要盈利驱动,目前来看,反弹的条件已逐步满足,但盈利改善的迹象相比历史上市场历次第二个底依然偏弱,所以反弹后估计还会震荡。”


两大方向


具体到关注的方向上,券商的推荐方也具有一致性,主要围绕息两个大方向展开:其一是消费电子,在众券商看来,这主要与基本面和事件催化两大因素相关。因为自今年7月以来,消费电子、半导体等相关的概念指数都有10%以上的调整,现在来看估值较低。但业绩增长并不低,由于上半年消费电子持续复苏,相关公司普遍受益,在中报中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这样,消费电子就具有估值和业绩双重的背书。

同时,下半年是传统消费电子旺季,如苹果(iPhone16)、华为(三折屏)等大厂的新品发布会都将集中出现,若引发换机潮,这将对产业链的相关公司都会产生有效提振,从而催生阶段性行情。对此,笔者近期已在本公众号发表了《一条高景气赛道出现了!》一文进行分析。

其二是前段时间领涨现在有所回调的高股息(红利),平证证券指出,“近期高股息行业在经历了较大涨幅透支后,出现回撤属正常情况,其仍是值得关注的主线。”国盛证券也认为,“中期看,红利风格短期面临调整,但长期逻辑尚未打破,继续维持红利资产的中期配置推荐。”

而从关注方向上,众券商所推荐的也不再是传统的高股息品种。如平证证券表示,对于股息率低于5%的标的暂时需谨慎,需重点关注盈利和分红能力,而非简单的股息率高低;中泰证券表示,传统高股息资产估值水平并不算低,部分还存在业绩稳定性风险,因此建议降低股息率要求,寻找“股息率+稳定ROE”的“泛红利资产”龙头。

以券商关注的指标,笔者筛选了部分高股息的品种(见表1)。



港股弹性高


此外,
众券商还联合推荐了港股,尤其是其中的互联网板块(见表2)。


在众券商看来,美联储9月降息的确定性在增强,一旦降息落实,会利好港股的流动性。而在宏观经济背景相似的条件下,港股的估值依然足够便宜,弹性也要好于A股。此外,今年以来全球风险资产普涨和补涨的趋势未变,港股作为全球最便宜的风险资产之一,会优先反弹。尤其是其中的互联网,作为高弹性的板块的之一,其通常是最快受益于港股资金流入的行业。

从最新中报情况来看,互联网也确实是港股业绩增速较快的板块之一,其中快手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倍,腾讯控股为72%,哔哩哔哩为38%。

至于资金重点关注的港股公司,笔者近期已在本公众号发表了《美联储9月降息在即,港股大反转行情将至!这三大方向收益空间最大!》一文进行分析。

文章就写到这里了。码字不易,留个“关注”再走吧。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欢迎积极参与问卷

 提交问卷领取现金红包

为了向您提供更优质的内容,

辛苦您花费1分钟时间参与问卷

立即领取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申请并获得授权

↙观看更多优质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证券市场周刊市场号
《证券市场周刊》创刊于1992年,我们的读者主要为职业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内容以专业的分析和深度报道见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