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麦湾琐憶
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地方,一些记忆,日久了便是一处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的所在
留住乡愁,是对家乡土地深深的眷恋,更是春日里绽放野花的芬芳,是夏日里麦浪翻滚的清香,是秋日里果实累累的甘甜,是冬日里炊烟袅袅的温暖。
锁好童憶,是珍藏那些无忧无虑的纯真时光,在小巷里,回荡着儿时的欢笑;在池塘边,留下了捉泥鳅的足迹;在老树下,听长辈讲故事的温馨场景。
传承民风,是守护麦湾的精神家园,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是节日里的热闹庆典,是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
《麦湾琐憶》不仅仅是一本书、一篇文章,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故乡与他乡的桥梁,它让乡愁有了寄托,童憶有了归宿,民风有了传承。在新时代,他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唤醒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
永 怀 父 亲
2024年农历8月26日,是父亲逝世三周年的祭日。我的姐妹与侄儿外甥从宁波、成都、兰州、天水赶来参加祭奠,小叔明幻年届八十,也从河北赵县柏林寺专程赶来祭奠。孝眷亲友50余人,按照传统礼制进行了庄重的祭祀。我们依照父亲遗愿,将分散在几处的南园四代先祖的英灵,都接到东华胜地父母墓地,竖碑纪念,实现了家庭大团圆。礼尽三年,心中颇感欣慰,而对父亲大人的思念,犹与时俱炽。
父母亲与南园四代先祖墓碑
在众多亲友心目中,父亲是一位和善慈祥、又聪明睿智的忠厚长者。在父亲亲笔撰写的《南园陈氏家传》中,他用平实的文字,这样概述自己的一生:
“万青祖之孙,桂山公之子,生于1928年农历三月初九,名汝霖,字雨楼。未满三岁父逝,在祖父的教育和母亲的抚育下成长。1941年毕业于洛门小学,1944年武山中学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依祖父之愿考入陇西师范,1947年陇西师范普师科首届毕业生。投身教育工作,任洛门小学教员至49年7月,期间于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9年8月,武山解放后任蓼川小学校长。52年8月任县城南关小学教师,54年8月任四门小学校长,56年6月任县教育科副科长。59年5月任命为武山师范代校长,筹办武山师范。同年年底,在反右倾运动中,因在校建过程中,说过“社员吃不饱肚子,提不起础子”的大实话,以污蔑“三面红旗”的罪名,被定为右倾分子,1962年下放农村劳动。1979年5月至1988年8月,任洛门中学聘用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落实政策。1991年彻底平反落实,为离休干部,享受副县级待遇。”
父亲三十岁之前旧照
三十岁前旧照
三十岁前旧照
父亲写的这段文字,叙述简练而清晰,把人生的重大变故和遭遇,如诉家常平静道来,心态平和,没有抱怨不平,更没有发泄愤懑,映射出他历经磨难后宠辱不惊、洞明豁达的心态。
父亲的书法
父亲31岁前,即步入人生巅峰。之后,却一下子跌入了人生低谷,下放农村,当了农民。父亲下放,正逢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父母既要供我大哥上中学,又要养活我年幼的三个姐姐。全家人一个月仅有几十斤口粮,一半还是玉米芯子粉。为了糊口,父亲将祖上留下的擀面案子变卖了,把主房炕上的香椿木炕栏也拆下卖了;母亲把自己的嫁妆细软拿到陕西换了粮食。父亲多处开荒,与母亲拾麦穗,净洋芋,挑野菜,摘树叶,卖醪糟,用尽了一切办法,总算熬过了难关。
父亲当农民那些年,为了全家人有饭吃有衣穿,当瓦工,做木活,盘土炕,捞大麻,打土墼,办砖坯,裱字画,历尽生活的艰辛。一双书生的手,被生活磨得像一把木锉。因长期装裱字画接触水份,父亲的手上到处是裂口,手指上缠满了胶布,手关节也因之变形。他为了多挣工分,主动承担给生产队打土墼、办砖坯的任务,为此累得咯血。
1963年9月,我降生到人世,当时国家经济稍有好转,加上父亲垦荒种地的收成,让一家人吃饱了肚子,我也有了独享的白面馍馍。但我记得,父亲从未有过休息。多少个冬日凌晨,天刚蒙蒙亮,睡梦中的我发现父亲从外面回家,不是背着扫的落叶,就是铲的草皮,还经常去洛门火车站西闸口扫煤屑。我幼稚地问爸,为啥要天不亮去,爸说:傻孩子,去的迟了,树叶和煤屑就被别人扫光了。
父亲在下放农村这段岁月,由一个“一不会耕地种田,二不会做桌椅板凳”的“臭老九”,变成了一个既会瓦工,又会木活,既懂得种庄稼,又精于做砖坯、打土墼,还擅长播撒种子的优秀农民。父亲在祖父培养下,自幼写得一手好字。为了供子女上学和给生产队交粮钱,他利用夜晚、雨天等农闲,自己书写并装裱字画,于每年腊月间上街出售,让家里有了些余钱。逢年过节时,他让精于厨艺的母亲烹大菜炒小菜,招待亲戚客人,让我们过年时有新衣穿、有好饭解馋。生活的磨炼似乎让父亲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他在儿女面前,从不抱怨社会半句,也不显露愁容。
父亲对每个孩子都很爱,但他的爱从不形于言表,而是默默付诸于行动。因我的出生,打破了陈门三世单传的困局,父亲尤其偏爱我。从小到大,除了给我手把手耐心辅导功课,还特别迎合我的爱好,亲手给我削手枪,削陀螺,做铁环……。小时候我迷上电影,只要邻近村子放电影,就嚷着要去看。父亲总是不顾一天的疲劳,每次都遂我的心,陪着我去。等我看完电影,多次都发现他蹲在墙脚打盹甚至睡着了。
父亲在51岁时,因人才匮乏、社会需要被聘为二中雇用教师,回到了自己热爱的讲台。他承担初中地理课教学,精心备课,工工整整书写教案,耐心传授知识,并激励和帮助了不少家境困难的学生。因他的书法特长,还承担学校许多刻写蜡板的任务。在二中从教九年,受到学子的爱戴和领导的褒奖。这段时光,父亲奉献了余热,体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终于挺直了被精神和物质压弯的脊梁。
历经磨难后的父母亲
父亲63岁时,彻底平反,享受副县级离休干部待遇。他皈依受戒,做了佛的三宝弟子。到他94岁去世这30年间,他进入了人生又一个德高业勋的崇高境界阶段。具体而言,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怀恩敬祖,弘扬家族文化。第一件事是搜集整理曾祖父诗文遗稿。在父亲的策划下,我负责整理注释,兄弟姐妹协助,曾祖父诗文集《逸鹤鸣秋集》于2002年1月内部出版印行,时年父亲74岁。第二件事是申请县文化局和宗教局,将曾祖父《游东华寺记》一文,亲笔书写,刻碑竖立于东华寺院内,时间为2003年2月。第三件事,是86岁时,亲笔撰写《南园陈氏家传》,他在“序”文中说:“我认为,作为文明古国、文明时代的公民,不但要熟知我们这个民族的光辉历史,还应该了解自己宗族家庭的历史。……我想,如能家家编写家谱,不仅会产生激励意志,催人上进的作用,还能起到敬老爱幼,夫妻相爱,兄弟相亲,族人互助,亲戚友好,邻里和睦等效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四件事,是90岁以后,鼓励我并出资正式出版《陈青选诗文集校注》。
父亲策划出版的家族文化书籍及亲撰《家传》
二是对我的母亲情深义重。他与母亲青梅竹马,成亲时15岁,到母亲81岁离世,夫妻相守66年,荣华时不离不弃,携手共进;患难时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在母亲身患肾癌的八年,对母亲关怀备至,医药无缺,千方百计,为母亲减轻病痛。在母亲去世后的数年,写了20多首怀念诗作。
怀夫人诗(我母亲大名王玉香,诗中称夫人玉卿,给旧北房取名怀馨轩)
父亲亲撰并书写的纪念夫人诗作
游普陀怀念玉卿
三是修缮恢复南园祖宅。父亲不顾八十余岁高龄,亲自设计房屋式样,亲手选购木料,并精心计算用料。因搬用清洗筑廊椅的太花石,致使疝气发作,一度住到洛门和兰州的医院。2009年秋天,大北房竣工,他亲笔题写“怀恩堂”三个大字刻于门额。父亲解释说:“怀恩者,怀念党恩、国恩、祖先之恩也。”
父亲翻修的北房,亲题“怀恩堂”。
四是乐善好施。父亲虔诚信佛,严守戒律,信愿行合一。他为东华寺扩建,捐地捐钱,毫不吝惜。他还给水帘洞、四门三台山、华严庵、李家沟大势至菩萨殿等处捐款并撰写对板。他给洛门小学、城关小学带头捐款,对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予以支助。自己却生活节俭,不让子女给他买新衣服,常常说,老了穿上也穿不旧穿不烂,太浪费,不要买了。在医院病危期间,嗫嚅着对我说:“把我的丧葬费捐给寺院和学校。”
父亲普陀山留照
父亲晚年有两次大病。第一次是86岁那年夏天,突然发病,症状是头晕眼花,站立不稳,话说不清晰。病情反复,最后住到县中医院重症监护室。在RC∪病房,他向我们吐露了心愿:第一,想再活两年,到88岁,将陈氏家族书画诗文集整理出版;第二,操办我母亲逝世十周年的纸节。父亲的心愿未了,在昏睡了近一个月后,他的身体奇迹般恢复了。这两桩心愿接着也实现了。
父亲第二次大病是94岁这年夏天,起因是傍晚吃了我给他的一只煮熟放凉的梨子。我下晚自习回到家中,父亲腹痛在呻吟,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就是吃了凉梨子,缓一缓就好了。好不容易挨到天亮,腹痛不止而且加剧。等送到中医院,检查出是胰腺炎。中药灌肠加手术,胰腺炎刚好,又查出心肺功能极差,只有放心脏起搏器了。我几次做工作,父亲都不同意放起搏器。病情危重,所有子女孙子都来陪护,在医院住了59天,终于好转。出院在家一个多月,大姐留下继续陪护。看着父亲一天比一天好,我们都松了一口气,以为父亲会恢复健康,却在八月二十五日一夜昏迷多次,我正在与大夫商量用药,不料二十六日中午,父亲竟永离我们而去。
医院病床上的父亲
我的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是胸怀大爱的人,他与母亲患难携手,相濡以沫,把温暖的爱给了每一个儿女和每一个孙子。把爱给了家族,给了亲戚、朋友,给了乡里乡亲,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社会。
父亲大人,您在人生顺境时的勤勉精进,您在人生逆境时的忍辱吃苦,您对佛菩萨的虔诚与奉献,您对社会的乐善好施,您对祖先的怀恩孝敬,您对子孙的一片慈爱,都永远铭刻在后代心中,您的高尚品德与伟大精神,与日月山河同在,将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陈功,1963年9月生,武山县洛门镇大柳树村人,清末举人陈青选曾孙,中学正高级教师。先后就读于天水师范专科学校、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曾获武山县高考质量优胜奖、天水市园丁奖、甘肃省园丁奖,所撰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下水作文,获第五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奖。在《神州》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整理注释曾祖父诗文集《逸鹤鸣秋集》。2022年1月,学术专著《陈青选诗文集校注》,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如何投稿 ✦
麦湾琐憶
投稿邮箱:546926004@qq.com或微信:wsw13830828882
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作文,书法绘画,摄影民间传说,非遗等均在征稿之列。
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联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敬请将您的所感所悟,所知所想,用艺术的语言,真实的拍摄,灵巧的双手展示您的正能量爱好和信仰,超越自我,摆渡自己也摆渡别人;
巜麦湾琐憶》欢迎您,让我们携手同行;欢迎关注,欢迎投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