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故事·摄影天地·文化武山】《东梁山的故事》/漆文波

文摘   2024-10-28 08:33   甘肃  

文学天地


麦湾琐憶


    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地方,一些记忆,日久了便是一处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的所在

     留住乡愁,是对家乡土地深深的眷恋,更是春日里绽放野花的芬芳,是夏日里麦浪翻滚的清香,是秋日里果实累累的甘甜,是冬日里炊烟袅袅的温暖。

     锁好童憶,是珍藏那些无忧无虑的纯真时光,在小巷里,回荡着儿时的欢笑;在池塘边,留下了捉泥鳅的足迹;在老树下,听长辈讲故事的温馨场景。

     传承民风,是守护麦湾的精神家园,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是节日里的热闹庆典,是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

    《麦湾琐憶》不仅仅是一本书、一篇文章,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故乡与他乡的桥梁,它让乡愁有了寄托,童憶有了归宿,民风有了传承。在新时代,他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唤醒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

【传奇故事·摄影天地·文化武山】

《东梁山的故事》/漆文波


东梁山的故事

文/漆文波

      东梁渠是新中国水利史上永远飘扬的一面红旗。

      自上周末陪汪老和校长游天爷梁之后,汪老一再嘱咐,一定要赴约去他的生养之地温泉镇东梁村老家走走看看,我们如约而至。

      1956年,为解决东梁山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灌溉用水问题,勤劳智慧的武山人民历时一年零三个月,把水引上了海拔1920米的高山上,建成36.6公里长的东梁渠。使干旱山区15000多亩农田摆脱干旱,变成旱涝保收的粮仓,坐落在山梁上的23个村庄2万多人受益。锻造了“开山造渠、引水上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敢为人先、造福人民”的武山“东梁渠精神”。东梁渠的建成当时被誉为人间奇迹,这一创举被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何基沣称为全国引水上山工程的典范。

      这是我第二次实地参观东梁渠,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今天是第一次。我认为,这不仅仅是陪几位老人故地重游,于我来说,这次东梁渠之行,就是一次东梁渠精神的研学之旅,我深深感慨于70年前前辈们那份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作为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体验之旅,不仅让我对东梁渠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让我在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汪老兄弟二人作为曾经参加过东梁渠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二人向我们生动的讲述着当年东梁渠建设的场景……映入眼帘中那蜿蜒曲折的渠道和坚固的石砌工程。随着二老的娓娓道来,我仿佛一下穿越时空,看到当年那些建设者们在艰苦条件下,用双手一砖一瓦地筑起的这条生命之渠。他们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资以及技术的局限,但他们从未退缩,而是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汪老作为加籍华人,90多岁的他在东梁渠何湾段走走停停,不断用手机记录着所见景象,在东梁村大面积苹果园里、在他参与修筑的蓄水池旁,他都会不停的讲述过往,思路清晰,好似重返其境,然时不时会感慨的说,今年走过,未必来日方长,言语中透漏着对家乡的无尽眷恋和朴素的对自然法则的尊崇,让人略感忧伤!

     沿着东梁渠一路慢慢悠悠走走停停,我也不停的在思考,对于东梁渠精神的理解也有所递进。我认为,东梁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更是一种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在东梁渠的建设过程中,无数像汪老一样的人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使得这项伟大的工程得以顺利完成。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东梁渠精神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又一典范。东梁渠的建设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东梁渠的建设也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故而,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东梁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忆,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把东梁渠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行。无论是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还是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困境,我都会以东梁渠精神为动力,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2024.10.27游东梁渠并记之)

     李新军说:精僻,深谙,感悟,内化………是的,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此精神,有此信念,什么人间奇迹不可创造![强][玫瑰]
【编后随感】

东梁渠赞

游客们来听我言,
东梁渠景在眼前。
昔日旱苦人心煎,
缺水如困荒芜渊。

武山儿女志如坚,
引水上山破万难。
一渠蜿蜒如龙现,
三十余公里延绵。

渡槽飞架彩云间,
涵洞藏韵岁月添。
渡洪桥稳傲风岚,
退水坡护安若磐。

跌水似瀑银光闪,
防洪闸立保久安。
蓄水塘中映天蓝,
润泽大地展新颜。
东梁渠水映史传,
奋斗精神永灿然。
【编者相关资料搜集整理】

      武山东梁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天水第一个引水上山工程。
      1. 地理位置:坐落在甘肃武山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东梁山上,位于南河与聂河之间,海拔1912米。
      2. 建设背景:东梁山高坡陡,严重缺水干旱,当地流传着“穷北山,富南山,苦熬不过东梁山,担水磨面要下山,有女不嫁柏家山”的民谣。为改变这种状况,武山县委响应号召,决定修建东梁渠。
      3. 建设过程:
      1956年2月,武山县委成立“东梁渠工程委员会”,3月15日在温泉乡蔡家河召开开工誓师大会,工程正式开工。
      在艰苦条件下,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克服缺少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等困难,攻克滑坡、渗漏、流沙、坍塌等建设难题。
      奋战一年多,1957年夏将聂河水成功引上东梁山。
      4. 工程规模:
      渠长36公里(也有资料显示30余公里),共跨越24条深沟,穿过4座树林,越过100多米的悬崖峭壁。全线共建渡槽1座,涵洞21处,渡洪桥18座,退水坡8处,跌水63座,防洪闸1处,蓄水塘75个。
     5. 意义及影响:
     解决了武山县洛门、温泉及甘谷盘安3个乡镇23个行政村5606户2.6万人的生活饮水,使当地万余亩旱山地变成水浇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是“全国引水上山的典范”,竣工后轰动国内外,《人民日报》、《甘肃日报》曾陆续进行报道,还吸引了前苏联、朝鲜、波兰、新西兰等国专家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后来闻名全国的河南林县红旗渠水利工程,也是在东梁渠的启发下兴建的。
      6. 后续发展: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东梁渠部分干渠出现破损、坍塌、渗漏等现象,有效灌溉面积锐减。2022年,武山县启动了总投资5708.34万元的东梁灌区维修改造项目,新建渠首1座,改造主渠道29.19公里,同时完善了支渠、排洪槽、集水池等设施。
 

      作者简介:漆文波  中共党员  武山县基层医务工作者。现为人民摄影协会签约摄影师、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现代摄影学会会士、天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武山县摄影家协会会员、武山县作家协会会员、武山县融媒体中心通讯员,文艺爱好者。其摄影作品和文学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参展、刊发。


如何投稿 ✦

 麦湾琐憶 

投稿邮箱:546926004@qq.com或微信:wsw13830828882

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作文,书法绘画,摄影民间传说,非遗等均在征稿之列。

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联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敬请将您的所感所悟,所知所想,用艺术的语言,真实的拍摄,灵巧的双手展示您的正能量爱好和信仰,超越自我,摆渡自己也摆渡别人;

巜麦湾琐憶》欢迎您,让我们携手同行;欢迎关注,欢迎投稿,共同进步!

 来源:麦湾琐意微信公众号(ID:gh_b13ee51c0bcd) 
编辑:天水彩圣
供稿:漆文波

麦湾琐憶
当您走进麦湾琐憶空间,触摸流年是否感慨万千? 回首华年,梦想的耕田是否长满阅历的感悟和人生的流连? 请留下您美好的昨天和今天的笑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