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瓷:欧洲宫廷里的中国风景

文摘   2024-11-05 19:30   湖南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美女音频

  ◆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藏友网官方


任300年海水冲刷与泥沙覆盖,头顿沉船里的青花瓷出水之后依然蓝光幽幽,还是那清朝的不朽风韵。路易十四的特里亚农瓷宫却在建成几年后就开裂了,屋顶渗水,颜色消退。墙面的用材都出自法国制造的低温软陶,完全扛不住风吹雨打,当蒙特斯潘夫人失宠后,瓷宫最终被拆除,重新营建了一座更恢宏的特里亚农宫。


1670年,凡尔赛宫花园里,法王路易十四与情妇蒙特斯潘夫人正耳鬓厮磨,金屋藏娇大抵是东西方帝王的共同爱好,他决定建造一间宫殿送给情人。



什么样的宫殿才配得上我的宠姬?看着收藏的大量中国瓷器正缺一个好展厅,那就仿建一座中国瓷宫吧。这一年,用软陶制成的特里亚农瓷宫建成,白底蓝花的风韵宛如在凡尔赛宫内立起了一座巨大的青花瓷器。


此时,路易十四喜爱的中国瓷器正源源不断地运出中国的沿海港口,沿着越南的海岸线一路向南,先到巴达维亚(即雅加达)或者马六甲后被重新封装,运往欧洲的港口,每一次抵达,都是一场疯狂的抢购。



跨越半个地球的航程总是难以一帆风顺,就在20年后的某一天,在今天越南南部省份头顿(Vung Tau)附近的海上,一艘满载瓷器的荷兰籍帆船突然起火,随后带着满船的货物和无数欧洲人的等待沉入海底。


近300年后的1986年,一个越南渔民在一处暗礁边洒下渔网,当渔网慢慢收起,除了活蹦乱跳的热带鱼,还有白色的瓷器,上面绘着海一样蓝色的花纹……

六万件青花瓷浮出水面


这位幸运的渔民将瓷器卖给了头顿城里的商人,精明的商人很快便意识到瓷器的价值,向渔民许诺,将大量收购这样的青花瓷。于是,渔民返回标记点开始打捞,并再次成功地发现了一大批瓷器。大量瓷器流入市场,多年以后仍能在古董商店看见它们的身影。


这一批海捞瓷引起了越南政府的注意,并制止了民间打捞,经过调查发现打捞处有一艘沉船,将其命名为“头顿沉船”。1990年,越南国立海上营救组织联合一家瑞典的打捞公司,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打捞。



最后,近六万件瓷器被打捞出水,据打捞报告《Porcelain from the Vung Tau wreck》记载,这艘货船沉没于17世纪90年代,相当于中国的康熙时期,其中近70%是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它们应该正被运往巴达维亚,在那里重新分装后,运到荷兰的港口销售。


其中一部分瓷器被拿到国际市场拍卖,有一些几经辗转后与同时代的外销青花瓷一起被南宋官窑博物馆收藏。2008年,这些瓷器共105件曾在官博短暂露面,随后开始在各地巡展,做客9座城市的10家博物馆,每一次都引得一场观赏热潮。



如今,阔别多年之后,这批青花瓷回到官窑博物馆,重新回到我们的面前,用蓝白色的腔调,讲述沉睡海底三百年的越洋旅程。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大火中断了行程,这批瓷器将沿着15世纪末葡萄牙人开辟的新航路一直向西,横跨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向北到达欧洲。



在这条航路通达之前,流入欧洲的中国瓷器非常少。随着葡萄牙与中国建立起贸易关系后,瓷器和丝绸、香料一起,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推动了欧洲各国的瓷器收藏热,掀起了一场延续至19世纪中期的“中国风”。据统计: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间(1602—1695年),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二千万件,主要包括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及广彩瓷器。


葡萄牙伊莎贝拉女王时代16世纪初,王室财产清单中,只有“瓷器是所有珍宝中最令人垂涎的”。葡萄牙人非常喜爱瓷器光洁的样子,联想到南欧海底一种叫作“小猪”的动物的皮,便将令人垂涎的瓷器称作“海底小猪”。


王公贵族都是狂热粉丝


欧洲贵族对“海底小猪”的追捧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正如一首法国诗歌吟诵: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


建一座瓷宫的路易十四并不是最狂热的人,同时期的德意志萨克森选帝候奥古斯都二世曾写信给首相说:“我陷入了对荷兰橘子树和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中,正毫无节制、不谙世事地进行购买和收藏。” 遗存至今的一份收藏清单向我们表明,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顶峰时期,拥有的东方瓷器多达24100件,中国瓷器达到了17000件,他还专门修建了中国宫和日本宫用来摆放这些瓷器。



奥古斯都二世出任波(微博)兰国王后,就特地从华沙马苏伦地区购买了数百件中国五彩瓷器,用来装饰富丽堂呈的茨温格尔宫。为了买到普鲁士国王威廉汉姆一世手上的127件青花瓷,奥古斯都二世不惜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近卫骑兵作为交换。


这支用来换瓷器的骑兵,后来被编入普鲁士陆军,获得了“瓷器兵团”的绰号。而这些青花瓷因此被称作“龙骑兵瓶组”,它们器型硕大,布满青花纹饰,至今还摆放在茨温格尔宫,昭示着奢华的气派。



除了路易十四和奥古斯都二世,将重金购买的瓷器摆出来观赏—还能炫富—是当时贵族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大大小小的瓷厅在欧洲的各个宫殿里出现。普鲁士皇宫夏罗腾城堡拥有“中国瓷器厅”,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上行下效,以瓷器装饰的风气在全社会流行起来,瓷器渐成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莎在皇宫中建了中国瓷器厅,与路易十四不约而同地选用了白底描蓝风格来装饰墙壁,纹饰由花果组成的彩带浮雕隔开。在各种瓷器中,摆得最多的瓷器更是青花瓷,蓝色为瓷器上常见的湖山与花鸟增添了奇特的宁静与庄重感,彰显了醉人的中国风情,脱胎于此的蓝白风情成为了当时最时髦的室内设计。


头顿沉船里打捞出的瓷器除了少量白瓷,大部分都是青花瓷器,这正从货源上体现了当时欧洲贵族们对白底蓝花瓷器的疯狂热爱,至于画了什么,也许他们并不在乎。


比如展品中有一件“青花白蛇传人物故事折沿盆”,盆底画了一则家喻户晓的白蛇传人物故事:许仙手持折扇,玉树临风,法海和尚手握拂尘挡在许仙和白娘子之间,而白娘子背着宝剑,长袖随风,欲语还休。想必当时的欧洲人是很难理解画中含义,无法揣摩其中的缠绵情节,但光是画中的人物场景就足以让他们浮想联翩了。


瓷器上的西洋风景


流连在展厅中,你还会看到纯净的山水风景,牧牛的童子在牛背上玩耍,清朝的蝴蝶还留恋着300年前的牡丹花。咦?那口顶着盖子的大罐子有奇怪的西洋宫苑乱入了。


这只大盖罐称作高奘罐,是明代以来就开始制作的一种外销瓷。这只罐整体造型修长,盖形高拱圆润。一半罐身自上而下装饰着灿烂盛开的花卉盆景,另一半罐身则在六边形的框子里描绘了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和高耸入云的城堡。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加强,欧洲人在购买瓷器时,很快就开始对蓝色的画“挑三拣四”了,他们不满足于中国风景,希望定制点独特的瓷器,既能彰显品位,也是财力的象征。


1602年,在马六甲的海面上,一群荷兰船只正在围攻一艘葡萄牙商船,前者很快就俘虏了商船,抢走战利品。当中就有明朝的青花瓷,不过画面已经按葡萄牙商人的审美需求改了不少,迎合了欧洲人的喜好。因为这艘船称克拉克,这种瓷器就叫做“克拉克瓷”,这种风格瓷器从此在欧洲风行了好一段时间。



如“克拉克瓷”等纯粹迎合欧洲人的瓷器,全是“来样加工”地生产,便催生了三四百年前的“定制生产”方式。虽然是画一些没见过的图景,可难不倒中国工匠的手艺。


有这样一个传播甚广的故事,瑞典王国有个酷爱中国瓷器的贵族,为了表现自己高贵的地位和雄厚的财力,派人拿着绘制的成套图案去中国定制一批瓷器,要求工匠必须严格依照图案烧制彩绘瓷器。



绘着图案的纸张在几个月的海上颠簸中,不小心被海水浸湿了,周围渗了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国工匠发现了上面的水痕,以为这是定制者的刻意要求,就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在瓷器上。收到这样的产品,这位贵族自然有些不高兴。可当他发现瓷器上水痕与图案一模一样时,才情不自禁地赞叹技艺高超绝伦。


瓷器改变饮食习惯


在这些展品中,除了大小不一的成对花觚、顶着盖子的大罐子等摆在那观赏或者插画的器物,还有成套的碗碟、茶壶等,有一对小杯子甚是可爱。杯面上绘制的是中国传统的童子春牧图和雏燕凌云图,杯腹中仰莲瓣形的开光内绘满果树结实纹,图案盈满密实,是传统的花纹。不过在造型上与中国传统杯盏完全是两个模样了。


实际上,这是当时欧洲特别定制的奶杯,模仿了欧洲金银杯子的造型,欧洲人饮茶或喝咖啡时,这个杯子便是专门用来装牛奶的。


从摆在柜子里的花瓶到餐桌上的用具,瓷器从装饰到实用的转变得益于法王路易十五的改革。路易十四的这个儿子跟他父亲一样热爱瓷器,下诏要求将宫廷里原有的金银餐具熔解另作他用,用餐时全部改用瓷盘子、瓷杯子等。作为西欧时尚的风向标,王室的行为迅速风靡至民间以及西欧各国的宫廷里。



除了用瓷器能装装面子,下层百姓不再使用粗笨又不易清洗的木制或陶制餐具,食用卫生可提高了不少。日用革命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瓷器输入,根据丹麦东印度公司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的一份资料,三艘丹麦货船运载的瓷器中,咖啡杯有149337件、茶杯307318件、茶具522套、牛奶杯748件等。


据《Porcelain from the Vung Tau wreck》记载,头顿沉船的货仓内,茶具和模型等占有压倒性的数量,丹麦货船中也有大量的茶具。就在货船沉没十多年前的1680年,一位荷兰医生邦迪高提出了日饮200杯茶能治百病的观点,随着茶具一块来的中国茶,成为欧洲人最潮的饮食风尚,两者相辅相成,成功地植入到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之中。


制瓷技术西传


任300年海水冲刷与泥沙覆盖,头顿沉船里的青花瓷出水之后依然蓝光幽幽,还是那清朝的不朽风韵。路易十四的特里亚农瓷宫却在建成几年后就开裂了,屋顶渗水,颜色消退。墙面的用材都出自法国制造的低温软陶,完全扛不住风吹雨打,当蒙特斯潘夫人失宠后,瓷宫最终被拆除,重新营建了一座更恢宏的特里亚农宫。


在买了几百年瓷器后,路易十四时代的欧洲工匠依然琢磨不透中国瓷器的神秘材料和制造技术,加上当时中国政府对旅华传教士严格的人身限制,欧洲难以获知核心的配方。

  


戳下图片↓↓↓↓↓↓ 国内知名专家与您在线互动。↓↓↓↓↓↓↓↓↓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提示:

收藏投资 | 交易 | 鉴赏 | 教学 | 合作

欢迎全国各地藏友们在线交流文化鉴赏

商务合作:136-5090-5800 (同微信)
邮箱投稿:1461651856@qq.com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背景音乐选自网络,文化传播需要您的力量!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

收藏家俱乐部,收藏家自己的家园!

销售 | 鉴定 | 交流 | 授课 | 品味

点击名片关注公众号

关注有您后续更精彩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论坛交易平台

收藏家俱乐部藏友网
《收藏家俱乐部-藏友网》一个服务于民间藏家艺术品电子商务平台!宗旨实现您收藏我帮忙!您出售找我们!如有疑我解惑!收藏事找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