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我们走了,接力棒交给你们了”

政务   2025-02-10 17:40   黑龙江  

“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设计师:赵仁恺(左一)、彭士禄(左二)、黄旭华(右一)、黄纬禄(右二)均逝世。他们隐姓埋名30年,他们的名字和所从事的工作一样,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如今,他们都走了。接力棒交到我们的手中!
自幼立志科学救国

为国“深潜”30年

1958年,黄旭华被选为中国首批研制核潜艇的29个人之一。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国家机密,他下定决心,从此隐姓埋名。在这个既不通邮,也不通电话的地方扎根。12年后,黄旭华们的心血有了回报。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试航。

图片

黄旭华在建造现场

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时刻关心国家科技事业、核潜艇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其中,他捐资1100万元设立的“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图片

图片
“为了祖国和人民

我愿付出一切”

1970年,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进入决战阶段,赵仁恺连续两个月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校核成千上万个关键数据,验算审定每一个计算结果,他拖着病躯日日坚守现场。大家都劝他多休息几天,他总是说:“小车不倒只管推,等建成了我再休息也不迟。”

在第二次深潜试验时,当他们下潜到230米后,艇内陆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咔、咔”响声,潜艇与水面指挥艇之间的通讯一度中断。

有人问他:“紧张吗?”他回答:“我不紧张。凡事都有可能失败,但是不尝试,中国的核潜艇就永远过不了关。”事后人们才知道,为了那次水下极限深潜试验,赵仁恺做了充分的准备:几十年没有陪夫人旅行的他,特地陪夫人旅行了一趟,还给三个孩子分别买了一块手表。他交代同事,如果这次回不来,就把写好的遗书和三块手表交给孩子们,告诉他们父亲是因公殉职。

图片赵仁恺在我国核潜艇前

“祝福您,我的祖国!我们的核潜艇正在保卫您,正在保卫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为了您,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再苦再累也值得!”在核潜艇上进行大海巡航时,他这样写道。

2010年7月29日,赵仁恺与世长辞,享年87岁。在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那段岁月,留下字条:1970年8月30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提升功率试验达到满功率,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设计要求。

图片
赵仁恺在试乘超导喷水推进器试验船
一辈子只做两件事

每一件都惊天动地!

1925年11月18日,彭士禄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他3岁那年,母亲蔡素屏英勇就义;他4岁那年,父亲彭湃被捕后慷慨赴死…5年时间里,彭家出了6位革命烈士。

作为烈士遗孤,彭士禄的童年历经苦难。8岁、10岁他两次被捕入狱,在牢里受尽折磨,穿过百家衣、吃过百家饭。直到1940年,周恩来总理派人辗转找到了彭士禄。周总理见到彭士禄的第一句话就说:“孩子,终于找到了你!”在被安全送往革命圣地延安后,受尽苦难的彭士禄才终于结束了东躲西藏的日子。那一年,彭士禄已经15岁。

图片

彭士禄工作照

1951年,26岁的彭士禄通过考试,赴苏联学习化工机械。5年寒窗,他以全优成绩拿到毕业证书,即将回国,却被秘密召进中国驻苏联大使馆,被问是否愿意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他脱口而出:“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图片

在一次核潜艇调试工作中,彭士禄突发急性胃穿孔,49岁的他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可是手术后不久,他又忘我地投入工作之中。

彭士禄常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年近六旬,他临危受命,为中国核电事业开拓奠基。他参与研究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

为祖国奋斗一生,彭士禄晚年只能靠鼻饲管提供营养。尽管如此,他依然牵挂着祖国的未来。病中的他曾鼓励孩子们:“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祖国的科学家。”“祖国”二字是他特意加上的。

图片

2021年3月22日,这位96岁的老人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曾在自述中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假如还有来生

我还要搞导弹”

对于航天人来说,黄纬禄是个光辉的名字。他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我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生命写就了“导弹人生”。

图片

1982年10月12日,中国自主研制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核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提升。在这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黄纬禄。

图片

1970年7月,黄纬禄带领研制团队顶住酷暑,在南京长江大桥反复进行潜艇模拟弹落水试验。他们用无数的汗水换回了大量的有效数据,为潜地导弹研制工作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但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黄老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他的女儿黄道群回忆说:“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父亲拿了一件汗背心,说:‘姐姐,你帮我补一下,衣服破了。’我的姑姑拿这件衣服在灯底下照了一下,就说:‘你这个衣服怎么会破在这个地方?’他说:‘心口痛,揉得久了就破了。’”

图片

1982年10月7日,“巨浪一号”第一次发射遭遇失败。对于这次事故,黄老一人揽下了所有责任。他顶着巨大压力,带团队昼夜排查,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仅仅在失败后的第5天,“巨浪一号”的第二次发射成功了。黄纬禄与同事们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也能造出导弹!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图片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送别国之脊梁!


综合 | 共青团中央 中核集团
我们的太空 中国青年 央视军事
审核 | 于佳 责编 | 武智勇
执行编辑 | 莫秋菊

黑龙江共青团
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