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52个模范集体、368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其中,内蒙古大学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何生海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
何生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三十余载坚守方寸讲台,砥志研思,研究真问题,自觉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完成《守望相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著作12部,发表论文60余篇,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讲100余场次,对于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荣获自治区政府奖2次,“优秀教师奖”1次,2022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何生海从事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研究二十余年,出版《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西部民族关系的实证研究》《内蒙古族际通婚现状及其社会效应分析》等12部著作,另有两部著作《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华民族实体性研究》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在出版。这些成果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生海动员内蒙古大学广大师生,讲述奋进有为、民族交融、守家卫国的“身边事”,编写了《守望相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6册)系列丛书。一次又一次修改,一遍又一遍校对,大到书稿方向把关,小到文章用语斟酌,他坚持全身心投入,严格把关,感召了2000名同学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社会采访,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己,同时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践行者。
时光不负耕耘者,他始终将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建设,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被广泛转载。
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4项,目前正在主持两项国家社科专项重大课题,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及内蒙古的实践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祖国北疆安全屏障机制建设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边疆民族团结、稳边固边兴边、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发挥价值引领、智库献策、社会动员的作用。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何生海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细节中,是学生成长路上真诚可靠的引领者和陪伴者。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总要求,把各族学生培养成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目前正在培养8名博士,已有37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其中20名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自单位的中坚力量,或各领域的青年英才。
自担任基地首席专家以来,他积极推进基地建设,三年来协助基地主任组织召开50人次以上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共11次。从2020年至2023年,带领基地成员共出版著作23部,发表高质量论文123篇,获得国家级项目36项,被采纳的资政报告57项,2023年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顺利通过全国基地评估验收,入围国家28家正式基地之一,被列为下一轮建设计划中。
“以身为范,以言为道”,作为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自2020年以来,他的足迹从最西边的阿拉善到东部通辽,从党政机关到基层社区,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讲100余场次,听众超过5万人次(包括线上听众),一贯坚持“准、全、深、活、实”的原则。通过生动的案例,通俗易懂的道理,把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讲准、讲全、讲透,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例讲活;把民族工作中把握的四对关系讲实、讲细。何生海传播民族团结的好声音在机关干部、高校学子和农牧区群众中引发了广泛共鸣,听众普遍反映:“听完还不解渴,希望何教授多到基层来讲课。”
他多次参与锡林郭勒盟、包头、赤峰等地民族工作的评估与督导,并参与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和宣传部的相关工作,作为核心成员撰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问答》《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读本》《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3)》等著作,对于引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凭着一腔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热情,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践行熔铸于本职工作中,潜心耕耘,播种民族团结的种子。
往期回顾: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编辑:苏勤
校审:安永明 刘惠 郝文婷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政务新媒体“内蒙古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