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坚持三个融合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增效

政务   2024-12-22 16:19   安徽  


近年来,六安市加快推动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逐步把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1.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87%和26.68%。



在系统保护中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对全市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

加强资源保护,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库。整合资金1亿余元,实施80余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阐释,编纂出版《六安红色地标》等50余本著作,推出一批红色题材剧目,连续举办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擦亮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丰富产品供给,打造“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品牌等。


在融合发展中

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双赢。

发展“水利+旅游”,开发特色水旅融合产品,满足广大游客亲水乐水的旅游需求。万佛湖围绕“一岛一品”,开展文化演艺,推出特色美食。发展“林业+旅游”,完善森林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康养、森林研学等旅游项目。发展“康养+旅游”,举办首届大别山(六安)温泉康养发展大会,依托温泉、中医药等特色资源,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建成聆心谷、陡沙河等5个温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新增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为游客康养旅居、避暑休闲、职工疗休养提供高品质旅游产品。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25.36亿元,5.33万户农户实现增收。


在守正创新中

实现文旅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强化文化赋能,举办乡村红歌村歌大赛等文化活动4.1万场,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实现1825个行政村全覆盖。将本土特色与赛事活动相结合,开展“村BA”、广场舞联赛等文旅体融合赛事活动。以“镇、村、景、园”为主要载体,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建成符桥景区、南山南·梦享村等一批集农耕研学、农业科普、民宿休闲、康养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升级旅游服务,将大别山“红色”旅游基地和“绿色”旅游景点串联成线,完善“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新改建一批旅游驿站、特色观景台、旅游厕所。


在规范管理中
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统筹推进,出台农旅、水旅、林旅等十个融合发展指导性文件,整合交通、水利、和美乡村等资金90亿元,支持大别山红绿交融、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宣传推广亮点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融合发展精品案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健全监管机制,成立旅游警察专业队伍,护航老区“安心游”,建立景区安游办、警务工作点,高效处理涉旅警情。举办地质灾害、水上搜救等跨部门应急演练,提升紧急状态下政企联动、部门协作和现场处置能力。结合新业态监管需要,明确民宿、漂流、玻璃栈道等十类涉文涉旅新兴行业领域监管责任,凝聚监管合力。优化服务品质,扎实推进“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旅志愿服务活动。以“风光无限、服务无边、设施安全”为主题,推出“极致服务看六安”活动,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推进文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擦亮六安文旅服务质量品牌。







| 采编:王正超 | 校对:闵永燕

| 复审:周   伟 | 核发:张春云

| 来源:六安文旅


主办 /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 / 市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中心
协办 / 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

点亮👍和❤️

分享给更多人👇

六安市人民政府发布
发布政府信息,解读政策文件,回应社会关切,推进政民互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