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合成语音的“攻城略地”
近年来,AI语音合成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迭代。从2018年新华社推出的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到2023年科大讯飞用AI重现已故配音大师李易的声音为纪录片《创新中国》配音,再到剪映等软件推出的“克隆音色”功能,AI已能生成高度拟真的语音。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中超过60%的解说类内容已采用AI配音,其成本仅为真人配音的1/10。
图片:《杭州新闻联播》AI主播|来源:杭州综合频道
二、程式化场景的“效率革命”
AI在标准化、重复性高的场景中展现出压倒性优势: 在新闻播报中,新华社AI主播可同时处理多语种新闻,单条内容生成仅需数秒; 在广告配音方面,某品牌宣传片通过AI生成10种方言版本,制作周期缩短80%;关于有声书录制,微软小冰20秒即可生成10分钟有声故事。
这类场景对情感表达要求较低,AI的稳定性和效率优势明显。正如作曲家所言:“越程式化的声音,越容易被AI取代”。
图片:“新小微”在站姿状态下播报新闻|来源:新华社
三、真人不可替代的“情感壁垒”
然而,在需要即兴互动、深度情感传递的领域,真人仍具不可替代性。例如:在现场访谈节目中,广东台主持人陈玺指出,面对突发状况时,真人能通过眼神、语气即时传递共情;关于影视配音,广播剧《默读》中配音员通过气口变化塑造角色,听众直言“AI无法复刻这种细腻”; 此外还有还有重大事件播报,在汶川地震报道中,播音员哽咽的声音成为集体记忆符号,AI的“完美声线”反而显得疏离。
业内共识显示,AI目前仅能模拟人类声音的物理参数,却无法复制情感共鸣的“化学效应”。
视频:《淮阴新闻》AI主播|来源:幸福淮阴
四、未来趋势:从“替代”到“共生”
播音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一、基础岗位收缩,短视频平台200元/小时的配音单锐减,尾部从业者面临淘汰; 二、高端需求升级,影视剧配音更强调“声音表演”,顶级配音员时薪突破万元; 三、人机协作深化:央视数字人“小小撒”与真人主播搭档,AI负责数据播报,真人专注观点输出。
图片来源|网络
AI不会让播音员消失,但可能会重塑行业标准。当机器接管“标准化发声”,人类的价值将更聚焦于情感的温度与思想的深度,这或许正是技术革命留给专业播音员的一扇“窄门”。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喻梅教授所言:“与AI共生共创,围绕人的真实性做文章,才是破局之道”。
点击关注【播音艺考稿件】
专注于传媒资讯、播音艺考、有声语言朗诵、主持词分享
▎《新闻通关600条》 《新闻通关600条》 每月50条,全年共计600条 30条新闻稿件精选、配套示范音频 20条高频新闻考题 「适合」播音统考校考、广播电视主持人资格证考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