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尔斯克的战火之下,俄乌双方的对峙已经白热化。乌克兰面对2.5万兵力的巨大损失,竟选择咬牙增援,从顿巴斯抽调重兵,将14个旅直接推向前线。这意味着,短短十天内,乌军新增了6个旅,兵力之多,堪比战争爆发初期的巅峰状态。更令人瞠目的是,这其中还夹杂着数量可观的外国雇佣兵,库尔斯克战场俨然成了国际化的对抗舞台。
这场战役的天平,究竟会向哪边倾斜?如果俄军一鼓作气,成功击溃乌军,这不仅会让库尔斯克成为乌克兰的噩梦,还可能彻底撼动顿巴斯的防线。反之,若乌军稳住阵脚,俄罗斯将不得不拖延反攻计划,甚至可能被迫调整战略。时间,在这里,变成了俄军的“看不见的敌人”。
然而,让普京始料未及的,并不止库尔斯克战场的激烈交锋。战争的齿轮转动中,乌克兰的军工产业,竟像按下了“快进键”。据报道,欧盟已经为乌国防工业追加了4.4亿欧元的拨款,用于提高弹药产量。乌克兰军工厂在俄军炮火下不但未被摧毁,反而迎来了逆势崛起。
乌克兰的无人机可不仅仅是产量惊人,更是“战果显赫”。就在最近,乌军用约110架自杀式无人机对俄本土发动了精准打击。
乌克兰的这一波“操作”,甚至逼得俄黑海舰队撤离塞瓦斯托波尔基地。这一举动,无疑揭开了俄军海上防御能力的短板。黑海舰队的撤退,不仅让克里米亚的防线失去了重要屏障,更让人怀疑:俄方还能否继续维持对克里米亚的控制?更让人感到“魔幻现实”的是,乌克兰可能借这场战争转型为“军工出口大国”。无人机出口禁令一旦解除,预期收益可高达1067亿元人民币。从最初的7家制造商,到如今的87家,乌克兰的无人机产业扩张速度,让人不禁感慨:这还是那个曾被称为“脆弱”的国家吗?
俄乌冲突,打到今天,乌克兰的潜力被彻底激发。这场战争,对俄罗斯来说,不再只是攻占和防守那么简单。如果不能尽快结束战事,普京可能会发现,对手的力量已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战争,是毁灭,但也可能是某些国家崛起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