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刚过,赫尔松的天空再次被火光点燃。俄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这座战略重镇发起猛烈攻势。第聂伯河的冰冻河面成了天然的通道,俄军跨河而来,直插赫尔松前线。短短40分钟内,41000发炮弹倾泻而下,炮火铺天盖地,堪称当地冲突爆发以来最猛烈的一次轰炸。
这一切为何而来?赫尔松绝非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乌克兰南部的门户,也是克里米亚与乌克兰内陆的关键连接点。谁掌握赫尔松,谁就拥有了通往顿巴斯的跳板,也握住了控制乌克兰海上贸易的咽喉。
第聂伯河水位下降,河床裸露,冰层结实。这些自然条件仿佛在为俄军助力。桥梁早已被摧毁,但俄军的行动如同利刃划破河面,迅速建立桥头堡,为后续作战铺平道路。安东诺夫斯基桥附近,特种部队夜色中渗透,乌军被迫展开反击,却始终无法摆脱对峙的僵局。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赫尔松?从战术上看,俄军这一动作无异于“釜底抽薪”。
然而,俄军的决心背后,是对“停火”这一词汇的深深不屑。拉夫罗夫的态度已经掷地有声:停火,不是缓兵之计;停火,更不是牺牲俄方利益的妥协。
不仅如此,俄罗斯的备战姿态更是让人胆寒。“榛树”无人机的生产线已经马力全开,核政策的调整也释放出明确信号:俄方正在放宽核武使用条件。甚至不排除重新进行核试验。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为任何可能的极端局势做最彻底的准备。越接近和平,越是危机四伏。
而北约的反应也如热锅上的蚂蚁。军费激增,战机频频出动,整个西方世界都在为一场全面升级的冲突未雨绸缪。但问题是,俄军真会退吗?普京的态度清晰无比:只有基于伊斯坦布尔协议的谈判,才是俄方可以接受的底线。至于那些花言巧语的停火提案,不过是对俄方战略的一场讽刺罢了。
赫尔松的战火还在燃烧,炮声如惊雷般轰鸣。俄军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这一战,他们没有回头路。和平,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近。而战争,只怕比谁想的都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