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BACH
《英国组曲》&《法国组曲》
《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是巴赫于18世纪创作的两组重要的古钢琴组曲。在音乐史上,二者常被并列提起,前者的结构更加完整,优雅精妙的曲风展现巴赫抒情温柔的一面,后者则短小精致,可听性极强。
据考证,《英国组曲》应该写于巴赫服务魏玛宫廷时期,各曲都充满协奏曲的华丽精神,具有典型的德国风格,因为巴赫将乐谱献给某英国贵族,故得此名。
《英国组曲》共有六号,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都比巴赫同类键盘作品《法国组曲》要庞大。这些组曲有的短小但意境广博,有的具有浪漫的气息,有的清新内敛,有的庄严肃穆。
巴赫《法国组曲》为第二任妻子安娜而写,其中前五首包含在《为安娜.玛格达莲娜的键盘曲集》,第六首是后来追加的。
从调性上看,《法国组曲》前三首为小调,后三首则是大调,大小调平分秋色,既不像六首“小无”那样小调占多数而略微显得宛转而伤感,也不像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那样,清一色的大调而显得无比光辉灿烂,总体上比较中性,具有一种平衡的美感。
这几首法国组曲,规模较为小巧玲珑,感情较为纤细,具有法国风的洗练感,这也被认为是曲题得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获俄国钢琴教育家涅高兹高评道:“古尔德复活了巴赫的音乐”,以他对巴赫作品的研究与独树一格的诠释,足以被称为“巴赫键盘作品最佳诠释者”,后代无人能出其右。
“古尔德非常自我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干涩、机械化到放松、渐次歌唱的丰富层次感。他的乐声中有一种探索、旁人所没有的新发现”——BBC杂志
【索尼古典·大师系列】
古尔德《英国组曲》&《法国组曲》
这套于1971-76年间的《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是分时、分段、也并非依照作品编号依序演录完成的,而是以其心之所至而为之,古德尔的特立独行,在此充分展现。这种跳跃式的录制方式,更显示了古尔德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
其中,《英国组曲》第1号完成于1973年的三月与十一月、第2号完成于1971年五月、第3号完成于1974年六月,第4号与第5号完成于1976年十二月与五月、第6号完成于1975年十月与1976年五月。
古尔德的演奏方式真诚无伪,完全投入音乐中,并随着情绪、呼吸而起伏。所有乐段都一气呵成,并不会因为分时分段的录音而有所减损其独到的音乐表现。
其所诠释的巴赫作品,绝对不会因为那是三百年前的音乐而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表现得流畅生动、处处充满新意,展现了巴赫高度迷人的作曲技巧与艺术性。
另外,在这套【索尼古典·大师系列】《古尔德6张专辑组合套装》中还有两张CD收录古尔德演奏的巴赫《帕蒂塔》组曲,前奏曲、赋格曲等其他作品作为补白。
【索尼古典·大师系列】
古尔德《帕蒂塔组曲》全集Ⅰ&Ⅱ
“他打破陈规,有着早熟的洞察力,他机智,富有活力,可怕而又蕴含着令人愉悦的欣赏感受。”用以形容古尔德演录于1957至1963年的《帕蒂塔》组曲再合适不过,其他作品则录制于1979至1980年。
巴赫《帕蒂塔》组曲BWV825-830 又称“德国组曲”,其实Partita是意大利语,本是变奏曲之意,17世纪才有组曲之意。意大利风格的组曲,是对各类舞曲的组合,Partita的键盘作品于17至18世纪间在德国发展,由巴赫推向高潮。
这套《帕蒂塔》组曲,跨出了舞曲的范畴,甚至包括了托卡塔、幻想曲、谐谑曲,相对于《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而言,《帕蒂塔》组曲变化更丰富、 舞曲乐章更加自由,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机构,同时又将英国、法国、意大利的个性完美融合,因此极具聆赏与研究价值。
1.古尔德无疑是理性的,每个断句都是有力而简短,可以疯狂地感受到他的那种烂漫又克制的情绪表达。
2.另类的演奏方式,特异独行的艺术风格,古尔德就是f小调,因为那是有点忧郁、介于复杂与稳定、 正直与放荡、灰色与彩色之间的调子。
3.帕蒂塔的美妙是介于明亮和晦暗、活泼与忧郁之间的,一种快速流动、转瞬即逝的灰色。
4.古尔德的巴赫《帕蒂塔&前奏曲&赋格》,听它时听得到的只有自己的呼吸,于是它变作在你前面飞奔的白马,你在梦中的工作就是全力追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