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南州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筑牢基础教育基点。率先在全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同时,强化政策引领和项目驱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加快融合,着力抓公平促普惠、抓内涵提质量、抓改革激活力、抓党建强根基,齐心协力推动全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
黔南州连续制定两轮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压缩行政经费不低于5%投入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公平质量、支撑能力等方面持续提升。目前,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4.7%、义务教育巩固率98.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3%,分别超全省平均水平1.2、2.4、1.9个百分点。
近年来,黔南州学前教育水平持续提升。该州突出抓好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申创工作,以此带动幼儿园办园水平全面提升,提前两年实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县县全覆盖”,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总数16所,另有5所已通过今年省级第一次评估,荔波、龙里、长顺获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认定数全省第一。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得到发展,抓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和义务教育管理能力提升工程两个关键,着力构建城乡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三级体系,进一步扩增优化优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省级公办强校数量占全州公办学校总数比重达36.5%,排全省第二。在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前提下,通过5年时间,按照“初中进城、退初进小、退小进幼”方式稳步推进集中办学,有序撤并127所小规模学校,推动39所乡镇初中学校进城集中办学。2023年全省首次中考统考,黔南州实考平均分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黔南州围绕省级示范性高中升类目标,在全州公办普通高中实施“非示即特”计划,进一步稳基础、强弱项,全州省级示范性高中比例达77.8%,近5年来全州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本上线率保持在全省前列。深入推进“强县中”计划,夯实县中成长根基,中考优质生源流失占比从此前的30%减少到今年的4%左右,5个县普通本科上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龙里县第二幼儿园亲子活动
“五优化五破除”
近年来,黔南州在全省率先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以“五优化五破除”为抓手,强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和有效利用,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为推动黔南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县管校聘”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优化政策设计,破除制度“空壳子”。研究制定《黔南州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配套出台工作方案及中小学编制管理暂行办法、领导人员选拔聘任暂行办法、校长职级制暂行办法、校长职级初次评审认定暂行办法、校长考核暂行办法、教师退出教学岗位暂行办法、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等“1+7”政策文件,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福泉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的县(市)。省“强师工程”实施后,黔南州抢抓机遇,采取更强有力措施统筹教师编制、岗位等资源,推进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州12县(市)均建立部门协调联动运行机制,制定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责任分工,积极稳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优化编制结构,破除编制“紧箍咒”。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破解传统编制管理制约学校发展的障碍,健全完善中小学编制动态调整与统筹使用机制。按照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编制总量,人社部门负责核定岗位总量,财政部门负责工资总量预算,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岗位和工资总量内统筹管理教师,学校按岗聘任、聘期管理的“三总量两管理”总体要求,强化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统筹管理的职能。建立教育部门动态调整编制制度,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岗位、绩效工资等总量内,依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核定学校编制,实行动态调整。创新编制管理,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县(市)统筹使用事业单位部分空编,建立“人才编制池”,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
都匀、福泉等县市教育局结合学段、班额和学生数变化等情况,对学校编制实行“一年一核”。近年来,都匀市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14个。简化教师交流用编审批手续后,平塘县近两年共交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817人。
优化岗位聘用,破除教师“铁饭碗”。建立岗位管理机制,实行县域内岗位总量控制,按照标准分类核定不同类型中小学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和初级岗位,并在岗位总量内强化统筹。
都匀市学前教育“强师工程”教师技能大赛
都匀市实行总量统筹,分合兼顾,对于部分学校在教师评聘中受岗位限制不能晋升的,在不突破总量基础上给予统筹调配余额进行评聘,有效满足学校教育发展需要和激励优秀人才教师。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建立健全校内分轮竞聘、集团竞聘、县域竞聘三个层级的竞聘制度,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原则,实现“人岗相适”目标,推动教师从“学校人”变“系统人”。福泉市第二轮教师全员聘任中,跨校聘任480名,交流率达15.7%;瓮安县实施“县管校聘”来,共有800余名教师进行了跨校交流聘用;三都自治县2024年在开展县管校聘工作中,跨校聘任183人。
完善教师召回培训制度和退出机制,对在学校、集团、县域三级竞聘中落聘的人员,由县级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召回培训,召回培训期间,为教师提供不少于两次竞聘上岗机会,培训结束后仍未能竞聘上岗的实行退出机制,切实增强教师队伍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优化职级管理,破除校长“官衔制”。制定印发《黔南州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校长选育管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专业化的校长职务管理制度体系,取消校长行政级别,设特级校长、一级校长、二级校长、三级校长“四类职级”,实行动态管理,在岗评定职级,离岗取消职级。赋予校长人权、事权和财权,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享有对副校长、中层干部的提名聘免权和教职工的聘任权,同时,集团校校长可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合理整合集团内教师资源,提出人事调整建议报县(市)教育局批准。实行校长职级津贴制度,原工资津贴收入不变,新设与校长职级挂钩的职级津贴,体现以岗定薪、优绩优酬,激发校长积极性。
优化考核评价,破除考评“一刀切”。建立以岗位聘用为基础的考核评价制度,明确不同岗位的育人职责、工作量、考核办法等,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调整、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和续订聘用合同的重要依据,形成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发中小学教师队伍活力。
罗甸职校开展产教融合活动
黔南州强化政策引领和项目驱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加快融合,积极服务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州11所高校共开设专业207个,其中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建筑室内设计,以及临床医学、药学、学前教育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4家,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1个。
“专业+产业”模式。黔南州相继出台《黔南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黔南州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引导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全州发展战略和重点产业需求对专业设置实行动态调整,着力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比如,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围绕福泉-瓮安千亿级磷化工产业园区对工艺生产、安全环保、设备运行、质检等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需求,积极建设现代化工、新型建材等关联学科专业,为磷化工产业“量身定制”高技能人才。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旅游管理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聚焦服务州内重点产业打造“2+3”特色专业群,与中建科技贵州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食品工程产业学院、直播营地产业学院,与60余家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牵头成立了贵州省供销职教集团、黔南州旅游职教集团,有效服务了产业发展。
“教学+工厂”模式。黔南持续推进“引企入校”改革,引导高校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实践“校农结合”,积极探索“校工结合”,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建设“校中厂”和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选派企业从业人员担任学生技能导师,“产教一体”推动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不上”的问题。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打造百鸟河商务学院大学生产业孵化园,建设“金融证券”和“云—财务”等特色实验室,引导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创业条件,积累创新实践经验和参与商业运作演练,提升学生经济商业应用能力。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制造类企业共建“教学工厂”,由生产一线人员担任技能导师,为物联网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学生提供现场指导,提升现场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投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就业”模式。近年来,黔南州始终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引导高校坚持服务导向,始终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与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开通学生就业“直通车”,为黔南州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黔南州举办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技能大赛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深圳市金悠然科技有限公司、美达牙科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人力资源培养合作协议,采取“订单培养”方式开办“优才班”“益佰班”,共建数字化产学研基地、民族药和中药材实训基地,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实践经验。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推行“1+X”证书制度,鼓励在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努力取得“普通话等级水平测试”“计算机等级测试”“初级会计师”“网络营销师”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为学生日后就业、择业奠定良好基础。
“院地+企行”模式。黔南州高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深化“粤黔结对”机制,与州内22个开发区(园区)开展“一对一”对接服务,与8所省外高校合作,共同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机制改革、资源共享等“一区一策”探索多元育人新机制,助力全州产业发展。
山水黔南
编辑/杨嫒嫒 审校/王薇 审核/李正东
▼滑动查看更多
点亮在看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