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瓦、泥巴墙,一江秀水绕村庄。
冬日暖阳下的龚滩镇红花村,炊烟袅袅、橙黄橘绿、人来人往,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村头,酉(阳)彭(水)高速公路互通口“龚滩”二字格外醒目,工人正在抓紧完善附属工程,为年内通车做准备。
酉彭高速公路龚滩段互通的建设,为红花村的发展带来了希望。该村抢抓“道口”机遇,选定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谋划发展新篇章,踏上了蓬勃发展的“高速路”。
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红花村2组,酉彭高速公路如一条银色的飘带从村庄蜿蜒而过。
离下道口不远的地方,一个个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走近一看,一排排高架草莓整齐罗列在大棚内,架子上洁白的花朵点缀在绿叶之间,工人正忙着除草、疏花、打黄叶……
“还有两个月就可以采摘草莓了。”红花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洪昌介绍,高架草莓也被称为“空中草莓”,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将草莓苗放置在距离地面1米左右的特制营养基质中,不仅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还可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高架草莓园是红花村今年开始发展的,以“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了10亩,预计在2025年春节期间开园。
草莓园是红花村推进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方面。今年,该村还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以本地优质红薯为原料,集“产加销”为一体的综合型苕粉加工厂,预计年加工精品苕粉50余吨,产值150余万元;以“村集体经济+公司+种植大户+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村民春季种植了金丝皇菊和白菊200多亩,预计年产值60万元;正在建设60亩蔬菜基地、水果基地……
红花村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杨洪昌介绍,届时,红花村将形成集休闲、娱乐、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发展。
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离下道口约800米的一栋两楼一底的小洋房,是脱贫户杨昌军新建的,目前正在进行顶楼室内装修。临公路的那一层房屋,他隔出了一间,开了一家名叫“美尚”的理发店。
“做梦都没有想到,高速路会在家门口下道。”说起自家房屋的地理优势,杨昌军显得有些激动。他说,酉彭高速公路下道口的建设让他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国庆节期间,他把原本开在重庆主城的理发店搬回了村里。
“我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杨昌军说,虽然目前没有多少客人,但酉彭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后,到龚滩旅游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离古镇只有几公里的红花村也会成为游客的一个观光点之一。随着人流量不断增加,生意肯定会好起来。
杨昌军家斜对面是村民杨光兵家,正在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
房屋前有两个宽敞的院子,一个用作停车场,另一个作为休闲的院子,四周种着鲜花和果树。他把一楼的几间房屋租给别人开餐饮,每年租金4.8万元。
“村里的房子能够有这么好的价格,我很满意。”杨光兵说,如果不是毗邻高速公路下道口,房子根本租不出去。楼上正在改造住宿,一共有10个房间,预计2025年元旦节前装修结束并开始营业。
杨洪昌介绍,村里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民宿、餐饮、美发、茶饮、台球、露营等多种业态。计划以毗邻阿蓬江的36栋集中连片房屋为基础,围绕渔文化打造鱼美食长廊,形成渔文化美食街;开设垂钓、品鱼、抓鱼、戏水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娱乐场所;利用酉彭高速路阿蓬江大桥闲置土地,临江建设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等,打造多业态叠加的世外桃源。
文化点亮旅游之魂
鹅儿苗寨,深藏在乌江岸边的群山中,是一座古老的村寨。围绕“农文旅”发展目标,该村以“古村复兴”为着力点,量身定制一村一品,点亮乡村旅游之魂。
“以鹅儿苗寨为中轴,深挖古村古寨资源、古盐道等系列古民居旅游文化基因。” 杨洪昌说,鹅儿苗寨有“三古八景”,三古指古井、古树、古居;八景指白鹅饮江、凉泉古井、右军古树、同心亭夕照、清心幽境、瑞气回环、南陌嘉禾、东篱寿菊等富有文化内涵的景点,通过挖掘文化赋予景点灵魂,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村采取“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的模式,沿红花—鹅儿一线布局“一花一茶一舍一地”产业。“一花”即在全域栽植200亩菊花;“一茶”即800亩油茶;“一舍”即在鹅儿凉泉古井建设茶舍,打造网红打卡和艺术写生地;“一地”即沿“三古八景”通道打造集摄影、写生、徒步观光的摄影基地、观光步道等,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旅游挖掘文化内涵,让文化赋能旅游发展,实现文旅“双向奔赴”,绘就“诗”和“远方”新篇章。
“有了这条高速公路,我相信家乡的发展一定会红红火火。” 作为红花村发展的带头人之一,杨洪昌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 依托高速公路的便利,红花村坚持农文旅融合创新,持续推动村庄蝶变、集体强大、村民富裕,走出“全民参与、全民受益、全民共享”的共富新路子。
酉阳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