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来源:网络综合(本文内容均引用公开报道。)
2009年,带着青春的朝气和对警察职业的憧憬,项倩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一头扎进了经济刑事法学研究的世界,也开启了学霸的进击之路。
研二报考司法考试,她以439分的高分,排名全校第二;研究生毕业后又以高于第二名30分的初试成绩考取了法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仅用一年时间,发表了2篇核心期刊论文、参与完成2个国家级、1个校级研究课题,撰写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并获得当年公安大学法学院唯一一个国家奖学金。
没有什么准确的语言可以描述出那段时间艰辛的况味,恐怕也只有项倩自己知道有多难,但走在法律研究这条路上,她必须要做到专业性。
项倩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坚定了目标,她就能心无旁骛、迅速沉淀下来。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信手拈来的成功,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只要睁开眼就看书,每天泡在图书馆,厕所里也拿着资料阅读;同学之间讨论,随便说出一条法条,她都可以知道在哪一页;不错过任何学术论坛,哪怕跨越大半个北京城,也要去现场参加......那种疯狂的状态,像是她多年前学习小提琴那般。
吃苦不怕,只是压力难捱。有时压力大到默默落泪,大到疯狂大哭,哭完后擦干眼泪继续翻书,她调侃读博时自己哭的次数比之前二十年加起来都多。
但只要自己认定的事,这个文静的少女总能迸发出强烈的执拗劲头。
时间来到了2016年,项倩博士毕业如愿考进警营,第一站是朝阳分局将台派出所,她真正走进了警察世界。
初入警营,项倩是有些担心的:“之前学的都是理论,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好在有师傅带着,一点一点教,先干了社区工作,熟悉公安业务,后来又去朝阳的法制支队学习,从整理案卷开始。
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需要加速学习,而基层的经历让项倩意识到学问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是蕴含了生命。
一次提讯一个年轻的女嫌疑人,她穿着看守所的衣服,褪去化妆品的掩饰,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见到项倩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姐姐,我想姥姥了。”在后来对女孩的提讯中,项倩还会耐心地教育她、劝说她:“既要解开法结,更要解开心结。”
女孩在押的几天中,正好有一天是元旦,项倩提讯过程中告诉她,姥姥很健康,也很想她,让女孩儿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也感受到来自警察的关怀。
项倩也是在一个一个具体案件中体会到:真正的知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真正的法律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个人鲜活的故事。
她看到了那些活生生的人,并开始思考如何为这一个个的人去解读和使用法律,让每一个人都能更好地去生活。
每一个人中,也包括她的战友。
一次,一名嫌疑人对执行抓捕任务的便衣民警进行踢打,造成民警轻微伤,却辩称当时没有听到民警身份而做出了错误判断,不应定妨害公务罪。当时由于缺少关于便衣民警执行公务时如何认定其身份的法律规定,且相关证据不足,案件定性遇到障碍。
听着战友的描述,看着他们乌青的眼角,项倩内心忿忿不平,那个执拗且坚持的姑娘再次被点燃,她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战友。
她查阅大量法律资料和执法办案案例,撰写了《关于便衣民警执行公务的定性》一文,在《人民公安报》刊登,经多家媒体转载后得到很多网友和同行的反馈:“感谢有人能替民警发声,总结出这么好的观点”。
自此,项倩开始拾起自己的笔,保持每年写一篇学术文章,推动相关案件的进一步论证:“无论是推动一步,还是两步,我也要写出来供大家在学术上讨论,共同推进疑难案件的解决路径。”
再微弱的力量是也是有力量的。当项倩看到自己的一篇学术文章被一个学生的硕士论文引用,引发了法学学生的思考,她知道这件事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执法实践中深耕理论研究,“执笔为刃”真正地具象化了。
2019年,项倩作为专业人才调入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法制处工作。
“项倩,你怎么看?”每当遇到疑难复杂的案子,同事总会第一时间询问项倩的看法,她总能及时、准确的给出专业的法律意见,“一眼洞悉”的背后正是项倩长达十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沉淀、验证。
经济犯罪的专业性、复杂性,决定了经侦法制工作需要极强的专业背景知识,虽然项倩足够专业,但她从未停止学习,随着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变化,她一直更新着自己的知识库。
近年来,犯罪分子盯上了迅猛发展的影视行业,揭开“投资诈骗”面纱的重任交给了项倩。
问理论、问实践、查案例、查文献,从研究影视行业运作规律着手,再加入自己的思考后,项倩指导侦查人员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为解决案件定性和取证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期审理提供了关键的证据支撑。
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已然成熟,项倩要做的是去惠益更多的民警,她撰写了《办理影视投资类经济犯罪案件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为更多经侦民警提供解题思路。
除此之外,项倩牵头撰写了《常见多发经济犯罪案件报案指引》,详细列举了报案人需要提交的证据材料,即使是派出所民警,也能顺利上手用起来。现在,这本《指引》已在全市推广,一名派出所老民警说:“这个(《指引》)内容特别实,这才是派出所需要用的”。
办案民警说好用,就是真的好用!项倩内心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是她最快乐、最自豪的事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经侦领域,越来越多的基层民警具备了侦办经济案件的素养。我们有专业的团队和智囊团,无论多么复杂的经济案件,我们都会查明事实真相!”
专业办案、合成作战,这不是项倩的底气,这是所有北京警察的信心和底气。
一条条法条的背后,是情理是现实,是当时的处境,是普通人的困境。当老百姓的钱财受到不法侵害时,他们走投无路找到警察时,是一份信任,也是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为了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式为群众答疑解惑、第一时间让老百姓着急的心有所安放,2023年初,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筹备建立全国首家省级经济犯罪案件受案中心。
这在全国尚无先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项倩团队负责的受案评估系统规则创建工作也包含其中。
为了研究实现路径,项倩组织大家反复论证、大量的调研。走访检察院、派出所,去外省市调研考察;去走访报案事主,甚至是去一些社交平台的评论区去找群众的痛点,知道了群众的想法才知道怎么去解答;去把能想到的所有情况都想了一遍,各种小概率的情况也考虑进去......
如今,基于项倩团队总结制定的1000余项判定规则的受案评估系统,已在受案中心的智能服务终端正式上线,报案人员可根据“便民服务终端”上的提示,点击相应选项,在现场就能获取专业指导意见。
这一“全国首创”获得了报案群众、检法机关从业人员最真实的反馈:“非常方便,非常智能。”
当然,项倩想实现的不止于此,机器只能根据简单情况进行初步判断,而面对纷繁的经济关系,如何有效地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她想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对于群众了解救济途径的渴求,她总觉得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她突然想起在首都图书馆八楼看到的公益法律咨询活动、CCTV-12公益律师的普法节目,她心想:如果引入公益律师,为报案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会怎么样呢?
这一想法让项倩无比兴奋,她立即在讨论会中向领导进行了详细汇报并得到肯定,随着后续领域专家、人民调解员等专业力量的加入,受案中心“一师一家一员”工作室成功落地。
敢为人先,亦能从容前行。这些年,项倩和她的战友们一直心怀法治理想并为之努力着:让孩子可以天真,让大人可以安稳,是让强者不作恶,让弱者不恐惧,其他的都交给法律。
今年春节,项倩带着女儿去看了《第二十条》,走出电影院,一向活泼好动的女儿一直沉默不做声,项倩看到女儿的眼神,似曾相识,和1998年的那个夏天,望着远去英勇抗洪车队的眼神,好像好像......
“为弱者鸣冤,为苍生请命”,儿时追逐过的勇气、责任和正义,经年之后仍然存续......
来源:网络综合(封面图来源网络)编辑:唐唐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删除
投稿/合作 请加微信:supolice110
免责声明:本号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报刊等公开媒体及书籍,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点击关注👇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