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过人天分,小学毕业没多久竟给中学生上补习班……

政务   2025-01-10 18:06   重庆  



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社会改革家,被誉为“中国船王”。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和成就。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蒋介石称呼他“作孚兄”“民族英雄”;冯玉祥夸赞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

卢作孚(1893-1952)


在重庆市北碚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他不是北碚人,但整个北碚都是他的。矗立在中山路两旁的法国梧桐,安静地守护着街市的繁华,是九十年前卢作孚特意从上海引进的;幽静恬适的北碚公园,近能俯瞰街景,远能眺望群山,系卢作孚当初专门为老百姓修建的平民公园;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运动场,北川铁路、天府煤矿、三峡染织厂……“一人营一城”,在北碚,满城都是“卢作孚”的印记。因此,卢作孚被人们尊称为“北碚之父”。

“仰止前贤家国志,躬行吾辈路途长。”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北碚区纪委监委将通过系列故事来呈现卢作孚的优秀品质和廉洁风范,这些故事将按照卢作孚的人生轨迹,从他的少年觉醒、青年革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乡村建设等方面展开,让更多人走近卢作孚、了解卢作孚、学习卢作孚,去体会他在艰苦创业中坚守廉洁的初心,去感悟他作为一代贤达所展现出的高风亮节,进而从他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让他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让廉洁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今天,请跟随小编一起来聆听,卢作孚系列廉故事之一《穷且益坚 励志成长》。

穷且益坚   励志成长


20世纪初期,世界格局在变动的大环境下开始漫长的新旧交替。晚清民国之交的中国深卷于近代社会转型与“百年乡村破坏”相互交织的进程之中,卢作孚便出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贫寒出身,磨砺坚毅品格

1893年春,在四川省合川县肖家场(今重庆市合川区肖家镇),卢作孚降生在当地一个贫苦家庭之中,初名卢魁先。

他的母亲李氏是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常年辛勤劳作,虽然家庭经济拮据,内外倒也操持得井井有条。父亲卢茂林则是一名挑夫,没受过什么教育,却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偶然间,卢茂林发现包装布匹用的粗麻布一般被商家当成废品丢弃。于是他灵机一动,用很低的价钱收购这些无用的粗麻布,细致地洗一洗、熨一熨,再卖给那些买不起细麻布的贫苦人家。就这样,从一点点微利开始,卢家的经济状况便宽松了不少。同时,在给别人挑麻布时,卢茂林也捎带从批发商那里买上一点,回来后再转卖给身边的亲朋或街坊邻居,价钱比市面上要便宜得多。久而久之,卢茂林索性退出挑夫行当,做起了麻布小贩,自己进货自己挑回来卖。

卢作孚的母亲李氏


卢茂林的经营之道,是中国传统式的“童叟无欺”,讲究诚实、忠厚、公道。渐渐地,他在合川全县都有了知名度,街坊和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卢麻布”。随着买卖麻布的营生有了起色,卢家的境况也较上一代有了些许改善,只是依然还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一家人只能租住在一处阴暗狭小、残破不堪的房子里。


卢茂林出生地——合川肖家场


卢家育有六个子女,其中五个是男孩,最小的一个是女孩,卢作孚排行第二。在艰苦的环境下,贫寒的出身和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将他压垮,反而成为了他砥砺前行的磨刀石。从幼年时起,卢作孚就养成了勤劳、孝顺、节俭的好品质。

父亲常年在外做小生意,卢作孚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家里分担部分家务,是一个很懂得体贴父母的孩子。他主动承担起家里砍柴担水、扫地抹桌等活儿,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生活中,只有父亲从外地担麻布回家的时候,饭桌上才会有稍带油荤的菜,懂事的卢作孚总是躲到一旁就着咸菜下饭,绝不朝别人的饭碗里望一眼。家中的一针一线、一饭一粟,卢作孚都深知来之不易,所以他从小便养成了俭省的习惯,也不向父母索取任何东西。

卢作孚的节俭并非吝啬、抠门儿。他性格和善,与亲朋、邻里都能和睦相处,遇事宁肯亏自己,也不亏别人。他也深知家中贫困、资源匮乏,所以总是将有限的资源优先让给弟弟妹妹,无论是过年时难得的新衣,还是平日里那少得可怜的餐食,他总是微笑着看着弟弟妹妹们享受,自己则默默在一旁,毫无怨言。

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四处奔波劳累,让卢作孚逐渐明白了生活的不易。那简陋屋檐下生活的艰辛,也让他心中那颗渴望改变、追求美好的种子逐渐地生根发芽……

初入学堂,展露过人天赋

卢作孚自幼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凡事总喜欢刨根问底。看见别家孩子提着书篮去上学,他不禁流露出对上学的无限向往。卢茂林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从没上过学,既不识字也不会算数,在贩运麻布的时候不知上过多少当。“决不能让孩子再重蹈自己的覆辙”,这个四川汉子便暗暗下定决心——要想孩子们有出息,就一定要送他们去上学。

1899年,年仅 6 岁的卢作孚踏入了私塾的大门。这家私塾是一所由宗族捐钱办的塾馆,专为本乡本族的贫寒子弟而设,所开课程也是“四书五经”等旧时最常见的内容。卢作孚将书本视若珍宝,反复翻阅研读,直至书页泛黄起皱、边角磨损。在私塾的时光里,他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聪慧,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便学完了全部课程。

得知儿子拥有过人的读书天分后,卢茂林心中甚是欣喜,便将8岁的卢作孚送到了当地最有名的瑞山书院。在这所引入了新式教育、具备部分现代小学雏形的学校里,卢作孚受到了诸多现代科学启蒙,尤其对数学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凭借着勤奋与刻苦,他很快就在数学课程上出类拔萃,成为了书院里小有名气的“数学小天才”。


瑞山书院


卢作孚的聪颖好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全校师生为之瞩目。他仿佛打开了一扇大门,能有机会跳出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在全新的知识体系里初步认识这个对他来说还很陌生的世界。正是在瑞山书院的学习经历,让卢作孚对国家和民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当时国家与人民正在遭受的无尽苦难深深刺激了卢作孚幼小的心灵,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是,命运的齿轮似乎不太喜欢沿着人们意志的方向转动。1907年,因家庭实在贫困,小学刚毕业的卢作孚无奈只能辍学。辍学的打击反而激发了卢作孚更大的学习热情与信心,从此他开始了艰难的自学经历。

曲折求学,彰显自学毅

1908年,15岁的卢作孚满怀求知与报国的理想离开家乡合川,前往省会成都。正是在这一年,他为自己更改了名字,取名“作孚”,此二字出自《诗经・大雅》,意为“诚信”。后来卢作孚先生用自己的一生,恪守着这个名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诚信待人、诚信做事,更是将“诚信”二字深深融入到他那实业救国报国的伟大理想之中。他凭借着非凡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硬是在艰难的条件下,成功叩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为他实现改变社会、救国救民的宏伟抱负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刚到成都,卢作孚参加了一些收费低廉的补习学校,不久后发现老师所教的课程太过浅显,完全无法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便决定全面自学。就这样,卢作孚蜗居在成都合川会馆里,开始了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自学。经过数月的闭门苦读,他把当时在图书馆能找到的中文数学书籍全部读了个遍。但他觉得还不满足,打算进一步研读国外的数学著作,为了能实现这个愿望,他又开始自学起了英语。

在成都滞留日久,家中有时也会托人给他捎一点儿钱来,对此卢作孚心里歉疚不已。为了不给家里增添额外负担,他又开始勤工俭学,给一些中学生补习数学,收一点授课费,以解决生活所需的费用。就这样,年仅16岁、仅有小学文化的卢作孚,竟然奇迹般地教起了中学生。

这份奇特的经历,可以视作是卢作孚从事教育工作的开端。他教学态度十分认真、耐心,无论学生什么时候来找他,他都会立即放下自学书籍,投入到答疑解惑当中。刻苦自学的经历以及私人授课的实践,让他总结出很多经验,还编写了专供中学生使用的教材《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应用数题新解》等,并以“卢思”为笔名在成都提学使署(教育与出版管理衙门)备案。只可惜,这批书稿迟至1914年夏秋才交由重庆中西书局准备出版,后又因资金困难,仅有《应用数题新解》一书获出版发行。攻下了数学的堡垒之后,卢作孚信心大增,又开始投注全力自学古文、历史、地理、物理和化学——这些知识,既然命运不能赐予,那么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卢作孚第一部著作《应用数题新解》


1909年,卢作孚打算报考官办学校,进而再争取出国留学的机会。他先后考取了四川优级师范学校、陆军测绘学堂、军医学校、藏文学校。发榜后,卢作孚思考再三,总觉得这些学校、专业尚有局限性,无法帮助自己实现远大志向,因此全都放弃了。到了民国初年的1912年,在几位归国留学生朋友的鼓励下,他在成都报考了刚刚成立的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系留美预备学校),准备出国留学。

当时清华学堂的学制分为甲乙两等:甲等强化学习半年英语后,即可赴美就读;乙等则需在京读完四年大学课程,然后赴美进修。两种学制区别在于甲等学制入学门槛高,但成本很低,而乙等学制则是完全相反。受制于经济条件,卢作孚只得报考甲等,结果国文、数学、史地考试均获高分,却因英语未达标而落选。次年,他经过充分准备,改变策略打算报考乙等。学费方面他是这样考虑的:学堂有规定,如果第一年成绩全优,就可拿到后三年的全额奖学金。

卢作孚对此信心十足,只要筹到第一年的学费,去读清华学堂就不再是梦想。可是这一年,清华学堂在蓉未设考场,考生须到北京投考。于是,他急忙返乡筹集学费。在家人和亲友的帮助下,卢作孚好不容易凑足学费,兴冲冲地赶到重庆准备搭船前往武汉,再由武汉乘火车沿京汉铁路北上。不料,当他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时,却被告知前往汉口的客轮已于当天早上拔锚开走了。

这一次的“误船”,让卢作孚的命运再次发生了改变,否则,他很可能如愿进入清华学堂,人生的航船也许就驶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而他本人,对此事得出的经验教训是:凡事要“决而即行”,一旦下了决定就不应迟疑,马上去做。自此,他彻底放弃了留学的打算。而这个本不该失败的失败,却为他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经历的可能……

来源:风正巴渝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缙云清风
传廉政资讯,扬清风正气,推进北碚清廉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