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业装上“智慧脑”
我们能收获多少“惊喜”?
你见过装载北斗导航的无人车在果树间巡检、开沟吗?你见过引入自主知识产权的采摘机器人在日光温室自主作业吗?你见过遥控操作的无人车自动运输蔬果吗?
当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还会收获多少这样的“惊喜”?近日,记者在位于静海区高新产业园的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找到了答案。
走进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的智能农业展示基地,各类智能温室大棚宽敞明亮、分区明确。园区温室搭载水肥智能控制系统、温室传感器和植保机等全自动化农业生产系统,“科技范”十足。
“咱们这个园区基本实现了农业全自动化管理,场景包括设施农业、大田、果园、畜牧和水产多个版块。”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工程师张韬告诉记者,园区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能对水、肥、温、光、气进行智能化管理,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下达指令,实现自动化浇水、施肥、运输等一系列操作。
说着,张韬拿起遥控器轻轻一点,一台自动运输机便开始缓缓移动,将刚刚摘好的黄瓜运输到指定地点。而一旁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发出“滴滴”响声,通过滴灌设备实现自动灌溉、施肥。
“咱们的日光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能够进行灌溉和施肥。还有专门儿的机器人儿进行采摘运输等作业。基本上不用人工,只需要简单操作仪器就能完成整个的农业生产。”张韬说。
跟随着张韬的脚步,记者发现“惊喜”不只在各个温室。园区的田间地头,同样充满“科技范”。
来到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的智慧果园,一排排果树整齐竖立。果园的间隙里,几台无人车正在按照北斗导航的指示进行巡检、开沟作业。入冬前桃树和梨树需要追加有机肥、剪枝,明年就将进入盛果期,做好这些能给来年开个好头。
据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副院长郑文刚介绍,这片“智慧果园”管理运营也很有门道。“只需一部手机,打开果园智慧管理小程序,就可以把果园生产的各方面数据看得一清二楚,水肥轻轻一点就好了。”像这样的科技管理贯穿了整个农业示范基地。
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天津的科研示范基地,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成为京津两地的农业合作载体平台,得益于京津两地的资源融通,一批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在静海区落地应用。
郑文刚表示,静海是天津市农业大区,农业资源丰富,西瓜、小枣、蔬菜都是重点发展的产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资源发达,一些农业技术需要找到适合的场景进行验证、应用、转化。于是双方一拍即合,2020年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成立,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静海区政府和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筹建,瞄准农业机器人、农业物联网等高精尖技术创新领域,目标是打造京津冀农业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在全面建设智慧园区、智慧果园的同时,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还建设了生产测试车间、办公楼等主体建筑,计划年底正式投用。郑文刚表示,未来,他们也会持续把总部研发的重要智慧农业科技成果,拿到园区进行配套产业熟化并批量生产,陆续开展农林牧渔全场景的智慧农业试验、示范与展示应用,从而树立天津市乃至全国智慧农业标杆。
转载请注明来源:静海融媒
END
记者:孙蒙蒙 张震宇
制作:何光雪
责任编辑:李瑶
审核:刘秀娟
往期回顾
扫码即可下载
静云app
点它,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