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宣布推出新工具——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这个消息在市场上引起了关注,很多人认为,央行此举,和国外的QE类似。那么央行买断式逆回购究竟和QE是不是一回事呢?我们今天的《秒懂金融》就来关注这个话题。
《秒懂金融·AI版》,主持人李婷(数智人),《秒懂金融》主理人应有为(数智人),将聚焦这个话题。感谢关注,更多内容敬请收看第一财经11月9日(本周六)19:30播出的《秒懂金融·AI版》。
什么是逆回购?
逆回购就是央行向交易商购买证券,双方约定一个期限,到时候,交易商再把证券买回去。央行不是直接给金融机构钱,而往往通过“借钱”来实现,借钱就要有抵押,这个买卖的证券就是一种抵押。这个过程就是逆回购。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主流模式是质押式回购,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卖给央行的债券押品是被冻结的,不能继续在二级市场流通。抵押债券所有权还是借钱的金融机构的,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违约等情形,可不利于保障央行资金的安全。而买断式逆回购中,债券所有权转移给了央行,央行可以把它们在二级市场上卖出,拿回借出去的资金。
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就是买断式回购,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所以这也是和国际做法接轨。另外,买断式回购还可以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央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等。
什么是QE?
QE的全称是量化宽松,是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失效时采用。它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大量的金融资产,如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刺激经济增长。同时,由于大量投放基础货币,量化宽松还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上涨,通过“财富效应”使得家庭和企业感觉更富有,从而增加消费和投资。美国、欧洲、日本都在不同时间实施过量化宽松政策。QE最典型的两个案例就是日本和美国了。
日本美国的QE实践
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破裂之后,日本陷入持续通缩。当时,日本不断降息,甚至是零利率,但也收效甚微。金融机构也迎来了破产潮。最终,日央行决定启用量化宽松,以扭转通缩。日央行多次拓宽购买资产的范围,增加购买资产的规模,拉长购买资产的期限。最后逐渐有了效果。另外一个案例就是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防止信用风险扩散,启动QE。降低长期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并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定向输送流动性。
买断式回购不同于QE
在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中,央行买入的债券,尤其是国债,会进入央行资产负债表,在负债端增加了基础货币,这个和QE是类似的。同时,只要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投放基础货币,都可以被看作是财政政策货币化的一种倾向。买断式回购和QE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买断式回购,央行需要在操作到期后再卖出债券、从市场上回笼流动性。而QE投放的基础货币,期限更长,购买资产可以是非常规资产。最近包括央行和财政部联合会议、互换便利、加上这次买断式逆回购,都意味着中国货币调控框架正在逐步转型,特别是基础货币的投放的锚定发生了重大变化。
买断式回购的风险
买断式回购对投资者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买断式回购涉及债券所有权的转移,如果在回购期间债券市场出现波动,可能会导致债券价值下降,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特别是在债券市场不稳定或利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2. 买断式回购中,债券的所有权转移给央行,如果有些债券出现信用问题或违约,央行可能面临无法回收债券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另外,买断式回购的利率可能受到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投资者可能面临再投资风险,即无法以原有利率重新投资回收的资金。
应有为
感谢关注《秒懂金融》,本期特别节目的视频、海报、宣传稿都采用了AI生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