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在唐家古镇寿山祠—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传承基地悄然上演。来自英国的两位知名音乐家,不远万里,踏上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共同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活动中,两位国际友人不仅鉴赏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书画装裱修复作品,更是亲临现场,聆听了岭南苏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芳登老师的精彩讲解。王芳登老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手工艺,将一幅幅受损书画重焕新生,其背后蕴含的匠心独运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王芳登老师的娓娓道来中,两位英国音乐家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雅情怀与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他们被这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深深吸引,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当被问及对中国文化的感受时,他们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表达道:“中国文化,厉害!”这一刻,不仅是对王芳登老师个人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力证明。
面对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王芳登老师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深感自己肩上承载着传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将更多更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展现给世界,为祖国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展现。珠海书画装裱科普基地的这一幕,无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树立了新的典范。让我们携手并进,在这条充满自信与希望的道路上稳健前行,共同书写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
接下来,
让我们走进这项神奇的非遗技艺
“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是装裱修复书画、碑贴的一门特殊手艺,是伴随着中国书画历史而产生的“书画装裱修复”其中一个流派。目前主要流派有:苏裱、京裱和汉裱。京裱和汉裱是苏裱工艺的延伸,京裱主要特点是装裱的风格更加豪华,大气厚重,和苏裱的内敛、文气,异曲同工。
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两千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虫,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字画的除污、修补等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是“苏裱(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分支,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岭南的湿热环境、易生虫蚁霉菌,在材料的选取、工艺的流程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更大限度地拓展了苏裱工艺的区域性。
“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
材料选取
“岭南苏裱(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工艺流程
“苏裱”装饰较素静淡雅,挺拔柔软,选料精良,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佳;并讲求防霉、防虫。历代苏裱妙手,都各有一套修复古旧书画的完整流程。一幅书画,即使支离破碎,折皱残缺,一经装裱(修复),可起死回生,竟成完璧。因此苏裱有“书画郎中”的赞誉。苏裱在保护古代文物、发展书画艺术、促进文化交流、扩大工艺美术出口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被列入珠海市第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芳登: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珠海书画装裱研究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苏州工艺美术学会苏裱专业委员会会员。1999年来到珠海,随师傅郝寿宏学习书画装裱修复技艺,2005年开始传承师傅的工作室,接过装裱修复这块招牌,2022年被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为提升技艺,他多次到苏裱起源地苏州请教苏裱国家非遗传承人及苏州装裱名家,又向故宫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广州美院的专家同行取经学习,积累装裱技艺;到安徽泾县及浙江湖州了解装裱辅材的材料成分及生产工艺,将装裱过程中的辅材变化熟记于心;今年10月9日至10日参加“2024年京津冀青年匠师(可移动文物修复师)培养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北京市文博发展中心承办,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协办。共有30名来自京津冀及甘肃省从事可移动文物修复师工作的一线青年匠师参加。
从事书画装裱修复20余年,王芳登揭裱修复过国画大师齐白石、李可染、陆俨少等名作百余件。他凭借精湛的装裱修复技艺,成为珠海博物馆、珠海美术家协会等文化艺术单位、社团的合作对象。
2024年京津冀青年匠师(可移动文物修复师)培养项目集体合照(三排左五为王芳登)
寿山祠是唐家梁姓祠堂之一,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镇唐乐社区佩玉街。2022年,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王芳登协助在寿山祠建设岭南苏裱传承基地。
∆融合玻璃窗、油纸伞等梦幻元素
王芳登在寿山祠打造非遗式的文创体验空间,除了日常展览装裱作品,还会定期开展多项丰富的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真正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乐趣满满的非遗体验活动现场
王芳登用着自己的热爱与专注,将非遗展示、理论讲解、实践操作相结合,让珠海的非遗传统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发光发热。
找个时间,
来山房路与非遗来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身临其境,
近距离感受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吧!
📅开放时间:
9:00—12:00
14:00—17:00
(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END
参考来源 / 人民日报客户端、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珠海高新区、珠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