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贸易顺差与美国制造业衰败的内因

财富   2025-01-16 20:06   广东  

源自:鱼与塘

什么看产业的时候,觉得中国NB;但是看股票的时候,就是USA王者?

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1. 中国下一个阶段,经济的发力点是什么?

2. 美国制造业衰败的内因

这次我们从微观层面看看,美国的工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制造业崛起,到底有什么秘密?

1. 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什么成绩?

这张图,是官方公布的贸易顺差数据。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取得了近1万亿美金的顺差,这个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超越了绝大多数国家的GDP规模。

宏观上来看,中国的贸易顺差有三次明显的增长,第一次来自2005年;第二次是2012年;这次是2019年,都是7年的间隔

第一次,主要是消费品为主,轻工业主导的纺织业,之类的成为了出口的主力,顶峰时2008年的金融危机;

第二次,是家电,五金产品这些,可以成为轻工业吧。这一轮中国实施了4万亿,制造业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规模优势和工业升级,成为了出口的主力——这个阶段应该说是比较自然的,主要的冲突是和欧洲还有日本。这个时候,美国人其实就盯上了我们。

第三轮,是装备制造业,光伏,汽车,电池,工业生产设备是出口的主力,这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结果,目前来看,这个高点也差不多了。现在进行的科技战,贸易战,基本已经出了结果了,只剩下时间问题,半导体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被中国拿下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不是说看到了什么,而是两个必然因素的结果

1)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中国现在不是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不以利润为中心,干掉ASML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不会很久;
2)中国的工业底子在,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本进入到了大爆发的时代,有人,有钱,这种工程问题,怎么可能解决不了呢?生态的突破,无非就是短期不考虑商业利益而已。

那会不会有第四轮呢?是什么呢?

参考美国,应该会有第四轮,但是这将会是最难的一次升级,这次如果升级成功,可以将中国的顺差升级到1.5-2万亿美金的体量——但是这也会是最后一次。能承接的只有一个产业:服务业!别无他法,因为真的都被我们吃的差不多了,这也是美国最核心的产业。

服务业的构成,主要集中于金融,电信/互联网,旅游业,交通运输,四大领域。

金融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很难说,因为这涉及到人民币的国际化。现在这个环境下,直接硬扛美元成功的概率很低。而且,中国必然要走一条不同的路——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现在采用的双边货币互换的模式,可以说是构建一个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非美元国家都是受益者,思路是对的,无非就是执行问题。

电信/互联网已经初见雏形。首先华为,中兴为代表的设备商,已经站上了世界之巅,不存在任何问题,现在无非就是美国的打压问题。这个已经翻篇了。关键在互联网,从tiktok,小红书这些事情上来看,中国已经出现了强有力的竞争者,无非最终的解决,到底是谁赢谁输的问题了。

电商平台更不用说了。能维系这些服务业垄断的美国企业,基本是靠zz和军事力量在维护了。还有最后的AI,诞生于美国,落地与中国,目前看来,可能性非常大,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没有美国zf的介入,谁敢说tk不会干掉美国的那批互联网企业?市场的力量拯救不了美国的互联网企业之后,美国zf下场直接干了。

最后的旅游业——中国的旅游一直是巨大的贸易逆差。相比较而言,中国头部的高收入人群,对国外的了解,应该是远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水平——这个高是说的客观。中国在疫情后,放开出入境,大量欧美的旅游者,事实上推动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相互了解——这种了解不是精英阶层的相互了解,而是普通民众之间,开始产生直接交流;

最近的小红书事件,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哪怕最终小红书接不住,最后肯能也是小绿书,小蓝书之类的会出现.......中国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性非常大....毕竟从地理地貌的角度来说,中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中国周边2000km(飞机3h范围内),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超过20亿的人口啊。而且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的人口最多(14+14+7+2),这差不多是全球一半的人口了)。

最后的运输业,核心就是航运,飞机和船舶。这个取决于贸易和旅游产业。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造船国了,可能很快也会成为大飞机的一个重要生产国。在载具大发展之后,人口资源和贸易资源,很可能让中国成为全球大的运输业顺差国,这个应该也问题不大。当然,运输通道的控制问题,就会提上日程。

服务业的逆差变顺差,可能是接下来中国顺差最重要的突破空间了

至于国内的消费问题,客观来说,不改变收入分配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目前来看,中国进入到了服务和科技驱动的发展阶段,再结合人口问题,什么时候能看到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可能就是转型成功的标志——在内卷制造业和投资的阶段,人工的工资很难占比持续提升。所以,改革是主动提升居民收入的手段,但是大环境和经济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天时。

2.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原因

我们从内外两个方面,做一个阐述。

外因方面,苏联解体,美国主导全球化,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内因主导,这种转变不可能发生。我们要探求的这个内因,核心的秘密就是美股的长牛!

90s以后,美股就是一个长牛的姿态。道琼斯指数,百年的历史来看,DJI公布的时候是40点,在1990年的时候,指数涨幅差不多是60倍。

1972年,DJI首次达到1000点——这差不多花了70多年的时间,涨幅25倍。

从1972年到1990年DJI涨幅差不多是一倍多点,美国这段时间从工业生产国,变成消费主导。

整个90s,DIJ从2000多点,涨到了10000点,美国发生了互联网革命;

21世纪的前10年,基本是大幅震荡,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从10000点涨到了现在的40000多点。

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资本开始了全球的扩张。这种扩张主要是美国金融霸权的延伸。那么到底是怎么做的,成就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呢?有人说是美军,但是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就是产业分工!

这当中,学者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些学术内容,是美国资本全球扩张的理论指导——产业分工的基本理论,是驱动美国企业全球化的根本。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规模扩张的逻辑是英国殖民时期的贸易理论。

80s美国的企业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内部的治理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70-80年代曾经出现过高税率,高利息,大并购的时代。有一本书《门口的野蛮人》说的就是这个。那个时候,分红和回购没有像现在这么疯狂,美国企业手里留存了大量的现金,导致了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

fama和jesen在80s的时候,写了一篇论文《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明确提到了委托代理问题。并用fcff来量化的评估了这个代理成本问题。

美国企业的经营目标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企业发展变成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作为核心的问题

但是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什么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当下股东和未来股东的利益冲突怎么解决?最典型的就是波音,当下的股东希望多分红,股价涨,而且管理层的工资奖金都在这些人手里。管理层失去了长期战略思考的能力,转向谋求短期利益!

美国的管理层的日常工作不再是考虑经营和战略,而是想着如何降低成本(裁员,外包,减研发),如何提升roic/fcff(分工)。美国企业微观上的转变,在相当大程度上促成了全球化的发展。

这个时候一个台湾人提出了一个理论:微笑曲线理论

从分工的角度来说,将低roic的产业分出去,将成本中心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和国家,成为了美国企业流行的做法。

这么做,成功不成功呢?非常成功,美国企业只做那些最容易赚钱的环节,在技术和军事力量断层领先的时候,这么做没有任何问题——反正用最少得资本投入,赚取最大的利润,你也不敢说啥。

微观上美国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oic,fcff指标是最突出的表现,但是微观上的成功,带来了宏观上的合成谬误。

美国需要资本开支的环节,低roic的制造环节,都转移给了东亚地区。而且尤其是转移到了中国——这样一个可能会对美国霸权产生影响的国家。如果是新加坡,日韩这样的小国或者收到控制的国家,风险不大,但是转移到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质变。

其实第一次低roic的半导体环节(芯片制造)出现问题之后,美国人采用的方式是,直接控制日本的货币和产业政策,直接打压东芝这类的企业,取得了明年的效果。在90s冷战之后,他们认为,也可以这么对待中国,但是“不幸”的是,各种机缘巧合让美国失去了这么做的时间窗口。一次是911,一次是08年的金融危机

微观的成功和宏观的失败,这应该是对过去30年美国经济最客观的概括。这种不是产业上的垂直分类,而是供应链的嵌合。美国失去了制造能力,加剧了贫富分化,铁锈地带经历了失去的30年,但是让美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美股大牛市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评价美国的时候很极端,分裂的原因。你说美国好吧,翻翻工业品类和发电量,美国在全球经济中已经无足轻重;但是你看看美国的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美股,美国巨头的盈利和现金流,美国好像发展的还很好!这种结构化的失衡,从不同视角评价得到的极端分裂的评价,始终存在。

甚至我们可以说,是美国企业过去30年掏空了美国的制造业——为了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资本利益最大化,高roic),最终毁掉了美国的制造业供应链

但是,军事霸权是要依赖制造业,依赖工业能力的啊。在我们还无法向美国发起全面挑战的时候,美国还可以靠zz和软实力,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地缘困境,科技封锁,贸易战争都是这方面的体现),但是一旦美国的威胁对中国失去了威慑力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反观中国,承接了美国人最不喜欢的低roic环节,用很低的要素成本(产业补贴,土地和人力资本)承担了美国外包的产业环节,取得了巨大的规模上的成功,但是代价是

1)货币政策自主性收到约束(巨大的贸易顺差,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这也导致了需要更多的产业政策干预来消除这么做的成本);

2)房地产的泡沫化,用高房价,高地价,实际补贴了生产环节(工业用地便宜,税收便宜,产业直接补贴等);

3)消费不足,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工作机会内卷.......这些都是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也许这个事情正在发生转变,或者说中美的战争早就开始了,只是一个开始大家都不觉得。中国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已经动摇了美国的霸权,这是这几年,这个矛盾越发的突出了。

美国没有办法,只能zf直接下场,希望赢得制造业的回归——但是可能吗?制造业回归的含义就是低roic的产业环节重新融入美国的供应链,必然带来通胀问题,必然导致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roic的视角),那么美股长牛的基础就不存在了——美国愿意为制造业,放弃金融霸权这块肥肉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一直有一个矛盾的地方,就是从产业和宏观层面看美国经济,一直是分裂的,但是找不到原因,前几天正好看到了一个文章,其中有一段就是文中图片所说的话,看样子应该是一个年龄非常大,经历了美国企业治理过程变迁的高管说的,让我豁然开朗。

与期说是中国挑战美国,不如说这是美国的自主选择,给了中国机会罢了...微观上来看,就是这个样子的。

中美两国的经济,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特朗普说的,中美两国合作,没有什么矛盾是不能解决的,这话没错。但是现在,美国什么都想要,这怎么可能呢?不是中国不想给,就是想给,美国企业也无法接住,已经回不到过去了...

美国这里唯一的错误可能就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将产业转移到了中国,如果一开始就将产业分工转向一些可以控制的小国,或者是体量根本无法形成全产业链的国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这也是中国在下一个阶段全球化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或者从规模上来看,只需要注意印度就可以了,其他国家在规模和体量上,无法对中国主导的全球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来源:鱼与塘

推荐阅读




君鼎汇
原大公馆2013,资本市场知名老牌公众号,始创于2013年,以敏锐的专业触觉,捕捉资本市场脉搏。当资本才俊,在这里遇见社会精英,君鼎汇,影响决定财富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