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宁大讲堂“中华文明的宁夏印迹”系列之西夏瓷窑遗址

文摘   2024-12-26 14:57   宁夏  

【编者按】为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时代价值,讲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宁夏故事、银川故事,中共银川市委统战部、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共同推出“小宁大讲堂”——“中华文明的宁夏印迹”系列动漫短视频。

  西夏瓷窑遗址主要指的是灵武磁窑堡窑址和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灵武磁窑堡窑址1984至1986年进行了三次发掘,清理出不同时期的窑炉4座、作坊遗迹9处,出土标本6400余件,盛产白釉瓷和黑釉剔刻花瓷。根据出土文物分为五期,一、二期为西夏中晚期,其余为元至清。磁窑堡窑址的发掘是首次对宁夏古窑址的系统发掘,揭示了宁夏地区古代瓷器  生产的基本面貌,为西夏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苏峪口瓷窑址2021至2022年进行了正式发掘,有窑炉13处,出土了大量全新的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以碗、盘、盏、碟等日用器为主,有花口瓶、执壶等大型器物及建筑材料等。根据出土器物判断,工艺采撷两宋南、北各窑之菁华,并创造性地在胎、釉中添加石英,使得瓷胎颜色更白,质地更细腻,玻璃质感和透光性更强。这是首次发现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在瓷胎、瓷釉和匣钵中大量使用石英的制瓷技术,它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烧造的空白。也呈现了西北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上的交流。

  苏峪口瓷窑址发现了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贺兰窑;确定了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多件匣钵上“官”字款的发现,表明该窑址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展现了包括匣钵用釉封口、胎釉掺合石英砂等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融合了南北方技术的复杂窑业面貌,充分反映了两宋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被评为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亦称六大考古发现)。

来源:中新网宁夏

中宁县恩和镇人民政府
引导镇辖区内网络舆情,发布信息,传播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