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新医“硬核”毕业生 参与发表12篇SCI论文

教育   2024-10-31 10:04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新乡医学院就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7年时间里,小伙儿李中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研答卷——从本科生阶段开始参与课题研究,先后参与发表12篇SCI论文,其中4篇是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之际,他的一篇关于肾癌治疗全新机制研究的论文,登上了国际著名期刊《科学》的子刊封面,且系第一作者。在外界看来,一名25岁学生能收获如此科研成果,这是许多博士生甚至高年资医生也无法达到的高度,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近李中博,和他一起聊聊读书做科研的那些事儿。

实验室内忙碌的李中博




新医“硬核”毕业生
参与发表12篇SCI论文——
第一作者论文
登上国际高水平期刊




“我并不是聪明的人”

2024年7月,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子刊《科学信号》(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发表封面文章“YAPrepressestheTEAD–NF-KBcomplexand-inhibitsthegrowthof-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YAP 通 过 抑 制TEAD-NF-KB 复合物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的生长》)。

这是生命信号传递科研领域的国际顶级刊物,该论文第一作者是新乡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中博。彼时,1999年出生的他,刚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为外科学专业博士生。

对于一名硕士研究生而言,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封面文章,这简直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对此,李中博却说,虽然从本科一路念到博士,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医学天赋”,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绩,除了个人努力外,也有运气成分,譬如遇到了好的导师和科研团队——在参加“本科生科研创新班”后,李中博“小宇宙爆发”。

以这次登上《科学》子刊为例——研究成果是新乡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的一个课题,李中博是第一作者,而4名教授则作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种署名方式并不常见,甚至可以说有些不可思议。

李中博对此尤为感动。他说,其所在的科研团队,有着一项非常好的传统,坚持“论功行赏”而非“论资排辈”,谁的贡献大,谁就是论文第一作者,并不是谁的资历深、名气大就排第一位的署名。因此,虽然他只是一名硕士研究生,教授们仍坚持让他排在第一作者的第一位。

从“打下手”到“掌勺”

李中博发自内心地感谢新乡医学院独特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本科生科研创新班。
本科入学时,李中博选择学 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他告诉记者,当时并没有太多的理想和职业规划, 但后来逐渐对医学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这要完全归功于学校特殊的教学培养体系。由时任医学检验学 院院长王辉主导创办的“本科生科研创新班”,每年都会从大一新生中选拔出一批学生,学校一对一分配有博士学位的科研导师,旨在培养精英科研人才。换句话说,相当于在大一阶段, 本科生就可以接受研究生模式的培养,逐渐掌握相对独立的科研能力。
从大一开始,李中博和20多名同学进入科研创新班。同学们跟随不同的导师,做不同方向的科研。李中博跟的是朱建教授和庄婷教授,其中,庄婷研究的是肿瘤学,大二下学期,她给李中博布置的一个课题是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的新治疗靶点。
对于李中博而言,第一次做课题压力很大。研究应该从何处下手?没接触过的实验操作怎么办?在导师的针对性指导下,李中博进入“拼命三郎”状态 ——他几乎没有休过完整的周末,节假日泡在实验室里和各种器材、数据、细胞为伴,成为常态。
实验室科研是艰苦的, 李中博的一些同学陆续选择了退出,但李中博咬牙坚持了下来。有时候接到身在国外的导师的电话,实验 数据要得比较急,不管是半夜几点,他会放下一切赶赴实验室马上落实。
从刚开始进入实验室时跟着师兄师姐“打下手”,学习科研项目思维和基础实验操作,到后来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李中博成长飞快。在本科阶段,李中博陆续参与发表3篇SCI文章,最后,他以全专业第一的考研成绩,报考了庄婷教授的研究生,继续在医学技术学院从事肿瘤的相关科研实验。

成果登上高水平期刊

在李中博看来,如果说本科阶段还可以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接触科研,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想做出成绩,就必须要有主导者的思维,“统揽全局”对科研项目完全负责。
李中博告诉记者,他从本科阶段开始做的一项课题,在研一时便开始投稿。其间也经历多次被拒,被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数据。他一度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做科研的天赋,压力巨大。这时他会通过锻炼的方式,收拾好心态后再度出发。
2022年10月,该课题论文最终发在了中国科学院二区的期刊上,影响因子7.525。要知道,当时研一新生的项目才刚刚开题,但此时李中博的论文都已经发表,这让李中博异常开心,“这篇文章倾注了我4年的心血,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

河南省优秀毕业生,河南省研究生创新之星,连续多年一等奖学金,获批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生阶段,李中博承担的另一个项目是研究肾癌的生长机制和治疗靶点。在此之前,朱建教授和庄婷教授发现了YAP蛋白的过度激活可以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的现象,他们把课题交给了李中博,鼓励他去探寻研究背后的机制机理。

李中博对该课题一丝不苟。相关实验的操作过程异常繁琐,他之前从未接触过,他就靠一点点查文献,到处请教,反复做实验逐渐摸索出来了一条路子。他说,有一段时间实验室的细胞培养皿和培养试剂,超过一半都是他在使用。此外,他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整理文献,复盘每一次失败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与导师沟通。
最终,在《科学》子刊《科学信号》审稿人的指导下,他补充做了相关实验,对论文做了5次修改,达到发表标准,登上了《科学信号》的封面,其中涉及了大量全新的实验数据和机理。
李中博告诉记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科学信号》的一位编辑教授对此文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反直觉”的创新发现。

有时选择比努力重要

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封面文章,这意味着李中博已具备申请国内外任何一所顶尖医学院校博士学位的能力。今年7月,李中博通过了中国医科大学的选拔考核,被录取为外科学专业肿瘤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迄今为止,李中博先后参与发表 12篇SCI论文,其中4篇是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
“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李中博微信朋友圈的签名。李中博说,7年的科研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有一个好的导师是多么重要。他时常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遇到庄婷老师和朱建老师,没有他们的指导鼓励,没有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他或许就根本没办法坚持下来,说不定就会逐渐对科研失去兴趣,只想着混到毕业。从这个角度看,他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医学科研让李中博放弃了不少业余爱好,每天的生活基本是宿舍和实验室的两点一线,但他并不觉得遗憾。不过,曾让他多少感觉有一些遗憾的,是他的本科所学专业,注定他做不成临床医生了。
李中博说,但后来他也想通了。做临床医生,一辈子救人数量可能是几百个或者上千个,但如果做临床医学科研,成果能够成功落地,能拯救的病人数量可能会呈几何级增长。李中博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为结肠癌诊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但愿李中博能够保持着像流水的那份倔强,静水流深奔赴远方。

实验室墙上,挂着李中博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的子刊《科学信号》上发表的封面文章图片




“伯乐”导师耕耘新医
“本科生科研创新班”——
期待墙上挂满封面文章相框





庄婷教授(右一)带领学生做实验

“顶尖”博士选择新医

在李中博的眼中,庄婷教授可谓是他的伯乐,让他发出如是感慨:选导师,甚至比选择一个专业更重要。如果更换一个导师,他应当不会取得现在的一些成绩。

1983年出生的庄婷,是山东济南人,本科和硕士分别毕业于山东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和病理学专业。其博士毕业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这是享誉世界的知名医学院之一,学院有一个诺贝尔委员会闻名于世,每年负责评审和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底,怀着一腔热血,庄婷来到了河南这个她从未踏足过的省份,中原腹地的新乡市,静谧且充满历史人文气息,坐落于此的新乡医学院成了她教学与科研生涯的起点。

想在科研道路上有所成就,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团队。在入职学校的第一年,庄婷参与了由时任医学检验学院院长王辉主导创办的“本科生科研创新班”,成为了一名科研创新班导师,这是她科研生涯的重要节点,她开始有了第一批需要指导的学生。

刚进实验室的本科新生,对于科研懵懵懂懂,甚至连最基本的实验操作都很生疏。庄婷带领学生从最基础的实验做起,耐心讲解实验原理和流程。有一次由于学生的疏忽,整个实验保存的细胞样本全军覆没,面对沮丧和无措的学生,庄婷带领他们重做,直至深夜才把实验完成。她告诉孩子们,科研道路上挑战和困难重重,需要有面对失败的从容和重新再来的勇气。

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学生们逐渐掌握科研的基本技能,并在庄婷的指导下开始尝试自己设计科研课题。庄婷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导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学生们未来的职业生涯。

从零做起组建实验室

2017年,庄婷获得了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交流的机会,尽管身在国外,她对国内学生的指导却从不敢懈怠,即便有时差影响,她依然与实验室学生们保持及时高效的沟通。

在庄婷带领的学生李欣看来,老师在国外的交流经历,培养了学生们相对独立的科研能力。而庄婷也为日后课题组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持续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回国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庄婷开始着手建立独立实验室,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也是明确清晰,课题涵盖了肿瘤侵袭转移相关的多个前沿领域,2019年,实验室也获批成为“新乡市肿瘤侵袭转移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

随着科研经验的积累,庄婷成为研究生导师,开始正式培养硕士研究生。让她尤为感动的是,很多当年在科研创新班的本科生,放弃了去更好的学校深造的机会,主动选择继续留在实验室,成为她的研究生。

有一次,在庄婷带领学生去广州参加中国肿瘤学大会时,学生李欣在提问环节时的一个问题,让专家大加赞赏,因为该专家在其论文投稿时,审稿专家提出了相同问题,一个硕士研究生能有如此的科研思维相当难得。会后,该专家专门找到李欣,询问其是否有读博士的意向。当询问庄婷有何培养“秘籍”时,庄婷很是自豪,她告诉对方,李欣从大一加入科研创新班,在实验室学习已经满5年,研究经验丰富!

从最初带领两个本科生做实验,到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团队,庄婷说,实验室的发展离不开梯队建设。譬如,合作培养的研究生杨会洁,在外校读完博士后回到实验室,成为庄婷的同事,一起带领学生做科研。这种“老带新”的传承精神,仿佛是一种接力赛,让每一代学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行。

希望墙上挂满相框
庄婷告诉记者,通过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班的课题研究,以及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开展实验的方式,实验室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
眼下,实验室科研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在为实验室的运转贡献着力量。庄婷坚信每一个有科研基础的学生,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课题,这也为他们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科研能力的平台。
作为导师,在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时,庄婷宁愿影响自己的职称晋升,也坚持要把第一作者的荣誉留给那些“独当一面”的学生:李中博担任第一作者,其论文登上《科学》子刊《科学信号》(ScienceSignaling)的封面;杨膨贺作为第一作者,文章发表在肿瘤领域的经典期刊《致癌基因》(Oncogene)上;李欣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细胞死亡与疾病》(CellDeathandDisease)上发表论文……
庄婷告诉记者,她带领的硕士研究生,不少人都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应届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并且通过高校“申请-考核制”入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外,庄婷团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科研团队也有着积极的合作交流。
来新乡的这些年间,经常会有人问庄婷——为何甘愿舍弃繁华大都市的机会,偏偏选择来这里做科研?庄婷的回答是:在这里,有她想要的科研及承担的教育使命。
“我想看看到退休的那一天,墙上能不能挂满封面文章的相框。”庄婷笑着告诉记者,她希望在退休的那一天,实验室墙上能够挂满学生们发表的封面文章相框,那将是她最为自豪的时刻。


END

来源:新乡医学院

编辑:理梦停

校审:张 洁  吴絮飞

 新医招生办官方QQ

3527049930

新医招生咨询QQ群

679521161

招生咨询电话

0373-3029485

如您在网上查询及咨询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需要我们的帮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金穗大道601号。

(新乡医学院招生办微信公众号)

新乡医学院招生在线
新乡医学院本科招生官方微信,关注我们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招生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