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大将军王就是太子?康熙传位心思,早已有迹可循

文化   2024-10-22 10:25   浙江  
康熙任命胤禵抚远大将军军事盛典不具政治传位意义
雍正是否合法继承皇位一直是清史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否认合法继承的观点,大都将目光投向了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祯,初行次为二十三),认为他才是康熙意中的储君人选,主要依据就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任命胤禵抚远大将军的仪式隆重。不错,这确实能证实康熙对胤禵的眷顾与重视,但这并不等于就是准立储仪式。实际上,同样或相似的职务在此前还授予过其他王公与大臣,授职仪式也异常隆重。倘若不了解清朝军礼命将出征礼典,眼光只盯住本次授印西征策妄阿喇布坦的宏大军礼盛典,刻意摘出大事渲染,那么通用的军礼制度的运作就会变成历史特例,给人以礼典专为胤禵一人设计的错觉。以此构建大将军与储位之间的必然关系,就不易被人察觉,反倒认为顺理成章。然而,至今尚未寻到两者化一的媒介铁证。
清朝逢外患内乱,任命大将军统兵出征平乱乃是常态。自崇德三年(1638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的二百余年当中,包括非宗室高官在内,共任命过五十四位(高官六十一次)担任大将军出征。在此按顺序拣出康熙一朝宗室王公出任大将军的情况朱彭寿《旧典备征》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
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征吴三桂。
十三年(1674年)六月,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征吴三桂;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征耿精忠;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赴四川。九月,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赴江宁;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赴江西。
十四年(1675年)三月,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征察哈尔。
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贝子彰泰为定远平寇大将军(代岳乐)由湖南征贵州。
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会征噶尔丹。  
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皇十四子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西征。
每次命将与出师,皆按军礼规定举行隆重仪式。军事礼典的隆重程度与赐予统帅权力大小成正比,只与战争等级有关,越是关乎皇朝一统安定的战争,命将出师仪式就越庄严铺张。如此,足以威慑叛乱或入侵之敌,并宣誓天下、皇朝维护一统的决心。仪式隆重与否与将领的皇子身份无关,更不会离开战争等级、通过提高任命礼典而暗示储位人选。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任命胤禵出征的军礼仪式隆重:
先是,上谕议政大臣等曰:十四阿哥既授为大将军领兵前去,其纛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至是,上命内阁大臣颁给大将军敕印于太和殿,其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悉戎服侍太和殿前,其在京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悉蟒服侍午门外。允禵上殿跪受敕印,谢恩行礼出,诸王以下二品大臣以上随至列兵处,允禵望阙叩首肃队而行。《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五,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乙卯条,《故宫珍本集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仪式隆重乃是由策妄阿喇布坦叛乱震动朝野危及皇朝一统,与战争发生在远离京师的西部边陲、道途险阻需要便宜行事所决定的。
从中,也可以得出胤禵代父出征的结论。但若依此断定胤禵是康熙认定的继承人,显然是忽视了老年康熙随时可能离世的严峻政治现实,皇位传承的时空距离对于继承人能否顺利上位向来至关重要。用同样史料,也不难推出胤禵不是储位候选人。
如果不放开历史视角,在清朝军礼制度中比较考察,单独渲染胤禵出征的典礼恢宏浩大,就很容易让人上当,以为隆重军礼是专门为他出征而特地设计的。可是,事实绝非如此,朝廷命将出征典礼向来隆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命裕亲王福全(康熙的二哥)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胤褆(时年十九岁)副之,出古北口征噶尔丹。“师行,上御太和门赐敕印。”并亲自送出东直门。萧奭《永宪录》卷一。
命将出征必举行隆重的军礼仪式,并非仅限于皇兄皇子与宗室,非宗室的大将军同样也隆重,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一月,任命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为抚远大将军统西路大兵出征噶尔丹,特地将他从前线归化城召回京师出席授职典礼。场面盛况不亚于福全与胤禵:

帝御太和门升座。内大臣、大学士等列坐两旁,其出兵运米大臣官员按旗分坐于金水桥北之左,绿旗提督总兵官等坐于金水桥北之右,护军参领、护军校、护军等亦分左右按旗坐于桥南,效力官员、鸟枪、骁骑、火器营兵、炮手等依次坐于午门外。作乐陈百戏。命大将军进至御座前亲赐以卮酒。大将军跪受退至阶叩首饮。都统大臣等均以次进前亲赐卮酒。副都统等亦近前,侍衞赐酒。自参领以下护军校以上皆十人一班,进至阶上跪饮。又命部院内务府大臣及侍卫等遍视众军士饮燕毕,赐与燕大臣等御用蟒币有差,其官员及护军等赐币有差,营兵、炮手等均赐布毕。大将军率众官兵进前谢恩同叩首出。遣大学士授大将军敕印,令自京复赴归化城。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四“军礼命将出征”:
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与贝子胤禵皆是出任抚远大将军,同样都举行了盛大的军礼礼典。无视清朝军礼操作程序惯例,单拿出任命胤禵仪式隆重大做文章,以此推定他是康熙内定储君,就经不住推敲。
胤禵出征军旗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名号“大将军王”。两者无非都是为了提升统帅权威事权。胤禵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固山贝子,拨入下五旗的镶蓝旗。而正黄旗属上三旗,胤禵出征之际,赐用正黄旗之纛,当然是越级的礼遇。不过,这不等于是在分享皇权,前面讲过,皇帝亲征使用黄龙大纛,超越所有军旗独一无二,不可与各旗旗纛混同论之。如果非要将八旗高低排序,那么,上三旗排在的第一位的是镶黄旗而非正黄旗。
大将军后缀王的称法,完全是政治需要促成的。胤禵出征西部边陲的任务是双重的。蒙藏地区王公、台吉甚多,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必须集中事权,一方面讨伐重创叛乱者;另一方面,要加意安抚笼络其地王公贵族,使之心系朝廷。因此,提高胤禵的身份地位势在必行,尽管他拥有钦差大权,但以贝子身份如何接见外藩亲王、郡王与贝勒,则存在礼仪如何操作的问题。不管怎么说,以贝子身份号召统辖外藩王公贵族显得不够尊重。
清朝内外王公制度森严,在礼仪待遇上,同等级的宗室王公优于外藩王公,级差越大越悬殊。以宗室亲王接见外藩王公为例:外藩亲王来访,主人出殿降阶迎。入殿就座,主东宾西,宾告辞,主人送出殿门至阶下,由属官送出府门外;郡王来访,主人出殿相迎但不下台阶。宾告辞,主人送出殿门,由属官送出府门外;贝勒来访,主人殿内站立相迎,宾由殿右门入,行二跪六叩礼,主人拱手立受,就座,主正中宾西侧。宾告辞,主人起立,由属官送出府门外;贝子与公来访,由本府属官引进殿内,行二跪六叩礼,主人正坐,拱手答礼。宾告辞,行一跪一叩礼,主人坐受如初,由属官送出府门外。
前面在宾礼一章中讲过官员相见按品级差异分敌礼与降等两类,外藩王公拜会低于自己等级的宗室王公,亦可以享受礼仪优待。以外藩亲王拜会宗室王公为例:拜会郡王,主人迎送于大门内,入殿就座,主东宾西,宾告辞,主人送出殿门至阶下;拜会贝勒,主人迎于府门外,宾先行,主人随后入。宾告辞,主人送出府门外;拜会贝子,主人迎于大门外,宾先入,主人跟随。宾告辞,送出大门外,视其上马后转回。宗室贝子接待外藩郡王、贝勒也是如此。
可见,胤禵以贝子身份会见蒙藏地区的亲王、郡王与贝勒,在礼仪上处于劣势,不利于威权行使,因之,临时赐予王爵荣誉,以便他在会见外藩王公时保持礼制上的优势。康熙发给青海盟长亲王罗布藏丹津等外藩王公的训谕:“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抚远大将军奏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六月十三日奏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清史资料》第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这些王公拜见胤禵时,皆表示谨遵圣训,听从大将军王指挥,竭力筹办军马粮饷器械供应军前。
胤禵以贝子爵位而称王只是临时的,事毕则消失。康熙并未因委以重任而实授其亲王或郡王之爵。假如真的已内定为储君,为何不直接封为亲王以示眷属。

胤禵代父远征与胤禛恭代祭天哪个更可能是储君人选    

胤禵出任大将军西征平叛,无疑是个人建功立业的幸事良机。凭借军功卓著,日后可能获得世袭罔替的王爵。但是,以接替皇位可能性的视角考察,远征无异于流放而与储位绝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皇上已是六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在预期寿命较低年代,很难想象一位垂暮老人能把随时随刻要付托皇位的人故意放到那样遥远的地方。一旦有变,怎样保证内定的继承人及时赶到顺利登上皇位?
皇位空置期,向来是皇朝安危的紧急时刻,特别是康熙本人经历了废太子之后,诸子争嫡的痛苦折磨,深知身后可能发生的宫廷悲剧的惨烈。曾哀叹“日后朕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允禩传”。这里使用了春秋时期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置先君丧事不顾而操戈攻杀的典故。因之,康熙如此清醒,洞察诸子争位野心的严峻现实,果真内定胤禵为继承人,按理就应该留他在身边寸步不离,绝不会放之几千里之外,故意制造继承上的距离障碍。天高路远与交通通讯手段简陋,让远在的西宁或甘州(甘肃省张掖)的胤禵无法及时获取宫中消息。即使在皇上过世的那一刻,立即飞马传书,当送信人在路上飞跑时,觊觎皇位已久的其他皇子,早已成功登上了皇位。这能是一位睿智的父皇对中意的继承人的特殊关照吗?康熙治国行政一向思维缜密,若内定胤禵为继承人,就不可能在已经到了皇位交接的紧要时刻,让他远距离长时间离开北京。
在诸子争斗虎视眈眈未来皇位的政治背景中考察,授胤禵大将军王一职与皇位继承人之间毫无关系。倘若康熙五十七年授职出征还不能完全证明这一判断,那么三年之后,召之回京,不久就又命其返回西北驻地,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康熙六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胤禵回京陛见。第二年(1722年)四月,康熙前往热河避暑,“抚远大将军允禵随驾至清河太平庄,辞赴甘州军”。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十四,齐鲁书社2005年版。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康熙五十七年时,皇上已内定胤禵为继承人,命其出征,意在让他历练,创功立业积攒资本以抑制其他皇子特别是那些年长皇子的争位之心,那么,到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返京陛见已经历时三年。三年战绩,积累的政治资本已经够用了,揆诸常理,就不该再令其返回西北。不要忘记,此时皇上已经六十八岁了。在医术抢救危重病人推迟死亡时间、远非今日发达的岁月里,偶感风寒致人于死现象经常发生,皇帝也不例外。先民对死亡无定的认识远比今人冷静。今人眼里的六十八岁,尚属年轻老人,可是古代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人到五十便称老夫了。远的不说,从明太祖到康熙共二十位皇帝,六十八岁已经接近最高寿的明太祖七十一岁。明朝皇帝多数四十岁左右就离世了,而清朝前三帝,清太祖寿最高六十五岁,其次太宗五十四岁,世祖只二十四岁。不但近期相比如此,就是纵观历代四余百位帝王的寿命,超过六十岁的只有三十位。康熙以六十八岁的现实年纪已是位列前茅了。这一帝王寿命参照系,足以让老年康熙警惕,尽快做出成熟稳妥的后事安排。
康熙晚年身体状况已不容乐观,官方记载也未隐匿。康熙五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自称“手颤头摇,观瞻不雅,或遇心跳之时,容颜尽改”。《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条,中华书局出1984年版。再如康熙六十年,文官集团普遍为储君虚位担忧,以大学士王掞为首“奏恳早建储位”,不料招致康熙极度愤怒,下旨切责并治其重罪。同时拒绝举行登极六十年庆典,自谓“朕衰老,中心愤懑”。《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年三月丙子条。六十年的当国经验与辉煌的文治武功,以其睿智才华,断不会不清楚内外、远近、亲授与遗命之间的实质差别对于继承人顺利接位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他没有理由在自感衰老愤懑之际,非要给内定的继承人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不可。除非他本无扶植胤禵继位之心,召之回京汇报后,再遣之返回西北驻地,在逻辑解释上才顺理成章。学术研究意义,并不在于就冲突的两种结论作出偏好选择,而在于认清康熙末世储位未公开宣布所导致的恶果。古往今来,只要是秘密的东西,永远激发社会探究猜测的巨大热情。
胤禵系康熙属意继承人的猜想,总是在大将军王的军权上大做文章,认为他手握兵权可以保证其顺利接位。不错,大将军确实拥有军权,但职务是临时的,职权行使只限定在具体的征战任务中,战争一旦结束,便自动解职。“凡大将军印收贮内阁,命将则授以行。如所征与印文名义不符,另撰持给。师旋缴内阁。”萧奭《永宪录》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清入关后继续贯彻自宋代开始的“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军事政策。胤禵此前并未出任过军职,也无从培植个人的嫡系部队,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大军是朝廷临时调拨组成的,如果他超出用兵目标,率部奔赴京师,没有朝廷明确指令,恐怕没有哪支部队跟他走。退而论之,即使所有部队愿意听从指挥,但是,康熙生前并没有公开指定他为储君,如果他选择发动战争夺取皇位,在道义上就是叛乱,即便他手中有先帝密诏或是为了师出名正言顺而伪造遗诏,公布传檄号召社会,也不会得到朝野的一致支持。
事实上,雍正即位次日,就下旨召胤禵回京,而以肃亲王豪格之孙辅国公延信护理大将军印,会同川陕总督年羹尧掌管西北军政。胤禵听命返京,未作任何军事反抗。其实,在西北握有几十万重兵也抵不上在宫廷掌控一支侍卫小队更有利于快捷接替皇位。因之,所谓胤禵拥有军权就能保证其顺利接替皇位之说纯系皮相之见。
毋庸讳言,以现存的四份康熙传位遗诏,证实雍正继位正当合法,还不能让人完全信服,即便是满文的,也不例外,除非找到康熙亲书的传位字条。质疑遗诏真实性的根本原因在于非康熙本人手书。其实,历代的先皇遗诏只是维持皇朝连续性团结稳定的政治交接必备的文件,大都出自当时的顾命大臣集中文官集团意见,根据政治形势政治需要由词臣撰稿,以先帝遗诏名义向社会公布的。遗诏内容立意并不一定准是先帝的真实意愿。有的含有先帝授意,有的则丝毫无关。清朝以前,由于普遍采用明立太子制度,所以传位于谁,就构不成遗诏表述内容的主题。
雍正继位是否合法问题的探讨以及流传已久的演义戏说,与其说是对雍正的特殊关注,倒不如说是康熙末世储君缺位激起的一代又一代的探秘热情,更符合情理。即使雍正是清白的,也注定不能享受像其他有为之君那样的历史美誉。不可否认,雍正能登上皇位,就具备销毁、制造、更改先帝文件的条件与能力。历代宫廷政变都离不开如此手段。因之,无论他怎样表白,都会被持反对意见者判定成“欲盖弥彰”。
由于康熙生前未公开储君人选,从而留给朝野广泛猜测与后人绵延不绝的悬案探究情结。康熙末命,承接皇位方式,粗略归纳不外四类:正当继位、矫诏继位、弑君继位与乘乱继位。除第一方式外,其余三种都是先皇不希望发生的。如果不认同雍正是遗命合法继位,那么,康熙究竟属意哪位皇子,作为历史谜团必将永远存在。不过,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确定胤禵不在继位人选之内。
从公开立嫡长的传统政治思维习惯上考察,康熙应该是在皇三子胤祉与皇四子胤禛之间比较最终选择了后者。废黜太子,不等于就抛弃了行之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废太子胤礽是康熙唯一的嫡子,废掉以后,传位人选自然向长子倾斜。康熙末年,在皇长子胤禔获罪革爵幽禁,皇二子胤礽被废拘禁,皇三子胤祉与废太子亲睦情况下,皇四子胤禛入选的可能性最大。
前面讲过祭天是皇帝的专利,未经许可其他人都不可祭天。康熙继位后,冬至祭天无故不派人恭代,其一生亲自祭天四十三次,遣官恭代十八次,其中大臣十一次,皇子七次。大臣恭代当然与储位人选毫无关系,而派遣皇子就不一样了,透露出传位倾向信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前,恭代的皇子只有皇太子胤礽四次,而没有派遣过其他皇子。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后,到五十七年(1718年),皆是派遣大臣恭代而无一皇子。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始选派皇子恭代祭天,本年派的是皇三子胤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内大臣马尔赛;六十年(1721年)皇四子胤禛,六十一年(1722年)仍是指定了胤禛,但康熙于冬至之前过世,胤禛继位,改由大臣吴尔占恭代。
相形之下,胤禛以皇子身份代父祭天的政治文化价值与皇位传承伦理价值,决非胤禵大将军王之职所能比拟的。历代皇朝把祭天列在国家大祀之首,就是为了彰显君权神授代天行政的普遍政治意义。今天,脱离了历史政治背景,比较大将军王职权与一次性恭代祭天,就很容易盯住前者的权势煊赫风光而忽视后者蕴含的特殊政治意义。以皇子身份恭代祭天祈福,实乃朝野瞩目的大事。康熙晚年破例选择皇三子胤祉与皇四子胤禛皇子恭代祭天,多少透露了储君遴选偏向了哪位皇子的信息。

本文摘自《礼不远人:走进明清京师礼制文化》

【内容简介】


传统礼制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共识的经学理念与行为规范。在历史演化改造过程中,汇为中华“斯文传统”,清晰展现在历朝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伦理、风俗、建筑、艺术、文学、戏剧之中。

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理念与场景就能深入体会的。因此,反思梳理古代礼制礼仪规范之际,极有必要先弄清运作实情,再针砭取舍批判。不可否认,礼作为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的行为体系,观念是保守的,见之行动者大都具程序化、标准化与表演性、象征性。

本书以情景与情理的视点,搭建解读平台,按传统的吉礼、嘉礼、宾礼、军礼与凶礼分类,选六十二专题,分别讲述明清京师礼制运行具体项目的操作细节以及对社会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讲述深入细致而不繁琐,议论入情入理跃然纸上。

在当前越来越繁荣的礼学研究中,李宝臣先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存在。李先生出身京城旧家,幼时经历过传统礼俗生活场景。上中学时,恰逢上世纪六十年代,虽世风尚左,也未完全中断拜访前清遗民耆宿交谈聆听,因而能得知更多的现在已经消失的传统礼义掌故与礼仪程序细节。李先生的礼学研究是活生生的,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仿佛穿越历史的烟尘,残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材料。

——吴飞

本书以明清京师为范围,细述传统礼制,上至国家典仪,下及民间礼俗,无所不包。作者李宝臣先生出身于旧家,幼承庭训,耳濡目染,颇识礼制遗风,及至成人,研习历史有成,故于旧时制度、人物、掌故及社会风俗,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如数家珍,而于流行的种种讹误,多有匡正。透过本书,读者不但可以对礼之形态、特性、功用及其在古人公、私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对于中国之为礼乐文明、礼仪之邦的真实含义也会有更切近的认识。

——梁治平

作者简介】

李宝臣: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明北京》《食道世风四讲》《北京城史记(明代卷)》等八部,以及《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制度比皇帝更重要》等论文、随笔、札记百余篇。

【目录】


解 题 
絮 语
第一章 搭建情景情理平台体悟明清京师传统礼制文化
举证一:“第四堵墙”表演理论与旧日戏园情景
“第四堵墙”表演理论
从茶园到戏园
传统戏曲表演离不开台上台下互动
四功四法:创作体验与审美体验互动标准
举证二:男旦的由来与男旦艺术的优势
明以前旦角多为女性
宣德三年官场禁令促使小唱走向台面
男旦艺术特征与管理演出方面的优势
男旦“戏疯子”程蝶衣的女人气
同性恋个人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
举证三:硬扯关系——秦可卿挂上废太子允礽私生女
稀世寿材:秦可卿挂上废太子的关键论据
废太子胤礽及其子女简况
宗室王公纳妾与生育审查登记制度
所谓废太子私生女的政治投资价值与风险
废太子婚生女需要偷运出宫才能活下去吗
曹雪芹笔下的贾珍其人
曹家非显宦权要家族无从参与宫廷权斗
第二章 吉礼——敬天法祖礼神求福的庇佑情结
祭祀类别、日期与嘉礼盛典改期
祭前准备与斋戒
圜丘祭天程序
嘉靖大礼仪之争
嘉靖朝添置与改建的京师坛庙
清乾隆改造圜丘的尺寸
乐舞与神乐署
第三章 嘉礼——皇权的铺张与人生的庆典
明代皇帝登极仪
明代的大朝仪
清代皇帝登极仪
清装剧山呼万岁的泛滥
御门听政
清帝召见官员:“叫起儿”与“叫大起儿”
清朝君臣服饰
职任黄马褂与恩赏黄马褂
冠礼与笄礼
两性结合最佳时刻——昏
婚礼通用程序
清帝大婚仪
选淑女与选秀女
晚膳牌的召幸制
清朝皇子与宗室王公婚礼
明朝公主下嫁
清朝公主与格格
满蒙联姻的备指额驸
清朝公主婚仪
早婚包办与人口再生产
喜棚婚宴
洞房花烛与新婚三日无大小
妇女历史地位的变迁
缠足礼教意义与婚姻稳定功能
第四章 宾礼——外交与社交礼仪规范
山海诸国朝贡礼
西学东渐下的文化碰撞交融
跪拜冲突
称谓习惯
封号与谥号
清代宗室封爵等级与获封的四种方式
入八分与不入八分
上三旗与下五旗
捐虚衔、封典与实官
官职本称与别称敬称
中堂与大人
居家接待来客礼仪
官员公署相见礼仪
官员车轿
紫禁城骑马
公共交通的马骡车
旗礼:跪安、打千、请安、打横、碰肩、抱见、蹲安与达儿礼
宴集的座次与礼数
请吃神余白肉不言谢
第五章 军礼——跃武扬威的军事礼典
南苑大阅
康熙亲征仪式
命将出征仪式
任命胤禵抚远大将军军事盛典不具政治传位意义
胤禵代父远征与胤禛恭代祭天哪个更可能是储君人选
军礼变革
第六章 凶礼——逝者的荣哀生者的团聚
五服制度
清帝丧礼
官民丧礼
点主仪式
朝廷赐奠
赐陀罗经被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讲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

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社会学看中国:传统与现实

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

叙拉古之惑
寂静的学术世界
 最新文章